農家子弟推農業保險經驗談:勤溝通,也要簡化投保流程

文/林宜潔

首圖提供/梨博土池家大梨

圖片提供/富邦產險

為分散農民經營風險,農委會從2015年投入試辦農作物天然災害保險如高接梨、芒果、水稻等等,保險公司觀察,目前願意投入農業保險的多屬中生代或農二代,為了讓更多農民願意投保,保險公司也推出多樣容易入手的保單,比如去年開辦石斑魚保險,只要氣溫連續10個小時低於10度即理賠,簡化勘災流程,今年10月中更預計納入虱目魚,實質幫助農民面對極端氣候的挑戰。

與以往救助思維不同,推動農業保險首重觀念溝通

2015年,臺灣首張農業保險保單——高接梨保險誕生。富邦產險工程暨海上保險商品部李慧玲協理表示,當初想法很單純,「臺灣是水果王國,高接梨又是最具高經濟價值的作物,在許多人的腦力激盪下產出這張保單。」隔年,高接梨災害保險擴辦至各梨種,推廣卻不順利。

農民習慣了政府的天災現金救助模式,要在災害還沒發生前,先拿錢出來買保險,且不保證能拿到理賠,認同度並不高,即便農委會與保險公司在各個農會舉辦多場研討會,效果仍差強人意,第一年全臺只有73件投保。

跟農民博感情,第二代接受度較高

富邦產險專案襄理林昕諭表示,自己就是台中果農農家子弟,知道農民靠天吃飯的辛苦,梨子保險推出後,考量農民與產銷班關係緊密,便在臺中市東勢區、和平區到處拜訪產銷班,說明保單條款的內容,希望幫助農民面對天災風險,農民的反應卻常是「保了又不一定會遇到,遇到領政府的現金救助就好。」

林昕諭說明,第一年推廣效果不好,結果剛好遇上寒害跟颱風,保險通通有理賠,第二年詢問度就上升。「他們看到發生天災真的有幫助,第二年就有人來問,想要投保。」 林昕諭也補充,投保的農民多以中生代農民為主,在她的觀察中,65歲以上的農民對於購買保險來減輕風險,接受度並不高。

2015年高接梨保險共計73件投保,第二年擴辦至各梨種共計151件,2017年則來到229件。

為更貼近農民需求,保險人員會與農業改良場、農糧署等相關專業人員,到果園了解梨子受寒害與颱風的損害情形,以調整保險內容。

理賠迅速,產品多樣化,預計年底再推虱目魚保險

為了讓農民更容易入手保單,2017年,富邦產險也推出石斑魚保單,以低溫寒害為主保險訴求。只要氣溫連續10個小時低於攝氏10度,即啟動理賠流程,無論是投保或申請理賠,皆不須前往查勘即啟動理賠,協助農漁民轉嫁氣候異常造成的農漁產損失。

今年2月,南部養殖業遇到寒流低溫。富邦產險在3天內將約400萬元的賠款賠給12位的受災戶,並派人前往慰問。有一位漁民還打趣說,他萬萬沒想到,涷傷的石班魚都還沒有全部浮出水面就拿到保險金,他也因此感受到保險的重要性。

在農委會及農金局的支持下,繼梨保險、水稻保險、石斑魚保險,今年擴及的農業設施保險,富邦產險預計於今年10月中推出虱目魚保險。李慧玲指出,針對虱目魚保險,主要將以氣象參數規劃,以低溫寒害出發,期望保險成為農民面對極端氣候的後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