歡唱小麥之歌,宏捷食品邀契作伙伴迎收割

文、攝影/ 趙敏

一年一度的小麥收割季又到來,三月底,金黃色的麥浪迎風搖曳,宏捷食品有限公司舉辦「自己的小麥自己種」活動邁入第三個年頭,今年邀請40多家參與契作的烘焙業者與食品廠到嘉義縣東石鄉收割小麥。雖然去年因雨害沒有收成,不過今年扳回一城,溫暖的春陽下,人手一支鐮刀,歡欣割下穗粒飽滿的小麥。

去年遇雨害無收成,今年扳回一城

宏捷食品有限公司三年前開始邀請參與小麥契作的業者回到產地,親自體驗播種和收割,建立客戶對本土小麥的信任。先前在彰化縣大城鄉舉辦小麥收割,去年11月在嘉義縣東石鄉十甲有機農場舉辦播種活動,今年3月31日也在同樣地點邀請業者體驗收割。

宏捷食品有限公司舉辦「自己的小麥自己種」活動邁入第三年,今年邀請40多家參與契作的烘焙業者與食品廠到嘉義縣東石鄉收割小麥。

臺灣在日據時代曾栽種小麥,民國50年代栽培面積甚至高達2萬多公頃,後來卻因國家政策和美國傾銷價格低廉的麵粉,本土小麥栽種面積大不如前;近年不少業者有心復育本土小麥,並推廣烘焙業者使用。

宏捷食品有限公司總經理辜正慕說,宏捷把自己當成平台,將本來素未謀面的農友、麵包店、饅頭店和他們的客人重新連結在一起,「我們是烘焙原料商,使用者是烘焙業者,我的責任是先把這群人教育好,他們也會更進一步教消費者。」

不過本土小麥復興之路並非一帆風順。前年底宏捷和農友契作的數量從120噸成長至400噸,共同契作伙伴也從原先12家增加到33家,可惜去年遇連續大雨,最終沒有收成。契作農友十甲有機農場主人蔡一宏說,去年連續大雨導致穗上發芽,小麥的結構特性因而變化,無法磨成麵粉,還好今年產量相當好,一公頃產量約2.5噸到3噸,品質也相當不錯。

回到產地認識食材原貌,促進加工端與農方交流

活動當天,參與者除了自備手套和鐮刀收割小麥,宏捷也首次舉辦焢窯體驗,並邀請參加的業者合拍「台灣小麥之歌」MV。

近來育出新低筋白麥品種「台中35號」的農委會台中區農業改良場農場管理室技佐兼主持人林訓仕也前來觀摩。他說,育種人員需要了解農民和產業端的需求,因此想來產地看生長狀況,農改場會將業者提出市場上需要的小麥特性,作為育種參考方向。

辜正慕認為,新育成的「台中35號」屬於低筋麥種,比較適合做蛋糕,如果要磨成麵粉做麵包,需要非常大的量,像宏捷請泰成粉廠代工,一次磨粉需達40噸研磨量。林訓仕表示,今年會到外面做大面積的栽種示範,採收後的種子可以讓農民大面積栽培,再過一段時間,市面上應該就能看到新品種。

世奇精緻餅店總經理蔡永賜穿著廚師袍,開心在田間收割小麥。

「我愛台灣,所以支持本土小麥。」世奇精緻餅店總經理蔡永賜穿著廚師袍,開心在田間收割小麥。

哈肯舖手感烘焙團隊代表說,常聽聞50年前台灣擁有大片金色麥田,卻沒有親眼看過,哈肯舖重視食材來源,因此,宏捷辦過的三場溯源小旅行,他們都沒有缺席。回到產地可以理解一粒麥子從收割、磨成麵粉、師傅製成麵包、銷售員將麵包交到消費者手中的過程,也希望充分傳達給消費者,產品上都會標明產地。

不二家西點麵包城麵包師傅陳佳宏說,今年是第二次到產地參加收割活動,本土小麥的蛋白質低,做成的麵包很軟、容易咀嚼,符合台灣人的胃口,來這邊也可以與不同烘焙業者互相交流。

哈肯舖手感烘焙重視食材溯源,回到產地參與播種、收割都不缺席。

為了讓國人了解,本土小麥磨成的麵粉也適合做麵包,宏捷自己有請師傅每年研發新款麵包。參與多次產地體驗活動的不二家西點麵包城門市襄理曾美月舉例,宏捷善用本土的果乾結合小麥,將本土小麥的風味發揮得淋漓盡致,再傳授給烘焙業者,烘焙業者也可以再加以創新。

辜正慕補充,今年宏捷的師傅研發出小麥粒吐司,先磨碎麩皮,把小麥當米煮熟,再拌入吐司麵團烘烤,就能吃到一顆顆小麥粒的口感,他們也會到合作店家辦活動,將產品介紹給消費者。

邀請更多人加入本土小麥復興之列,盼十年內總用量衝到1

辜正慕說,先前有麵包師傅做了很久的麵包,卻不知道麵粉是由小麥磨成,也曾發生過舉辦活動時,有人把麥田旁的玉米田誤認成小麥。現場體驗活動可以把來自南北的業者聚集在一起,與農友交流,也讓食品廠、烘焙坊等加工業者認識食材原貌。

他也觀察到,愈來愈多業者支持使用本土小麥,過去國人可能以為台灣不適合種小麥,或認為本土小麥品質不好,但經過這幾年和同業一起努力,已降低不少疑慮。目前台灣每年約進口120萬噸小麥,業界收穫本土小麥加起來不到1000噸,宏捷希望透過減少休耕地,在五到十年間將本土小麥的總用量衝到1%,邀請更多有心人一起加入,把餅做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