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福利】動保團體走訪酪農場 揭乳牛飼養問題

酪農在提高乳牛產乳量時,疏於注意牧場環境的維護可能會讓乳牛生病,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於18日指出,台灣高溫高濕的氣候容易讓乳牛受到熱緊迫,在髒污的地面上休息也會提高得到乳房炎的機率,其他還有獸醫及修蹄人力不足等問題,影響到乳牛的動物福利,希望有關單位盡快制定乳牛飼養的「動物福利規範」,乳品廠也應公開生乳檢驗、廢棄生乳量等資訊供消費者參考。

根據農委會106年統計,全台有553個酪農場、60523隻泌乳牛,每年生產約38萬6362公噸的生乳,以目前產乳量最大的荷蘭牛而言,平均每天約可泌乳30公斤,比自然狀態下還多3、4倍,酪農將經濟效益最大化,乳牛在生產後60天又會被人工授精,以致於在懷孕同時還要一邊產乳,造成營養與體力的雙重消耗。

延伸閱讀》
酪農:乳牛是事業夥伴,認真照顧牠們的健康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說,由於乳牛在懷孕時內臟會受到擠壓,造成母牛進食困難,無法補充足夠營養致免疫力下降,同時還要提供營養給腹中胎兒,加上大量泌乳增加乳牛的體力負擔,這種惡性循環造成「負能量平衡」,讓乳牛在產後2個月內疾病發生率高達75%,在約5、6歲時可能會因過度泌乳得到乳房炎、繁殖障礙等問題。

陳玉敏表示,酪農若疏忽於畜舍環境及飼養管理,容易導致乳牛得到乳房炎或蹄病,例如讓乳牛躺臥的地面沒有鋪設牛床或墊料,在地面未保持乾燥、清潔之下,乳牛的乳房可能會直接接觸帶有糞便的骯髒地面,容易造成感染而引起乳房炎。

對於乳房炎的確切生成原因,農委會畜牧處副處長王忠恕表示,乳牛所得的乳房炎可分為細菌性與機械性2種,前者為細菌感染,通常是畜舍疏於清潔所導致,後者則為榨乳器具消毒不確實,讓乳牛乳房發炎。王忠恕強調,現在乳牛的乳房炎發生率已改善很多,目前的乳品分級是依照生乳中的體細胞數多寡進行分類,乳房炎會影響乳品工廠在收購生乳時的價格,每毫升的生乳中含有體細胞的數量小於30萬,可列為收購價最高的A等級。

高溫多濕易得病 獸醫不足影響乳牛健康?

由於台灣常出現高溫高熱的天氣,陳玉敏表示,荷蘭牛原生於-5至21度C的溫帶地區,台灣高溫多濕的環境使得乳牛容易有熱緊迫的問題,以THI值(溫濕度指數)而言,其數值若高於72乳牛就會呈現不同程度的熱緊迫,台中以南的THI值年平均數為74,其中一年更有4個月高達79至81,使乳牛每年有長達240天都處在熱緊迫狀態中,猶如人類的中暑般使乳牛身心極度不適。

另外,乳牛每天需要14個小時躺臥在乾淨舒適的空間休息,但是當環境不舒服或空間過於壅擠時,乳牛便會減少躺臥的時間,長久下來會造成蹄部病變,加上乳牛的蹄部天生是為了適應草皮上行走,畜舍常見的堅硬水泥地面或橡膠地面會讓乳牛的腳蹄承重不平衡,當畜舍動線不良時容易造成乳牛滑倒,有酪農為避免乳牛滑倒時腳太開「劈腿」傷到腳部,會在乳牛的後腿綁上繩子,但限制了乳牛的走動。

目前全台約有20名修蹄師,可以治療乳牛的獸醫師也不到30名,王忠恕坦承,目前全台醫治大型動物的獸醫確實不足,由於工作辛苦且潛藏高風險,多數獸醫系學生不願意做此工作。王忠恕說,像是將手伸入乳牛肛門內觸診的侵入性醫療行為,就需要獸醫來做,在獸醫人力不足之下,不排除有酪農自行操作,藉以檢查乳牛的懷孕、發情狀態。

若牧場疏於環境管理,可能會導致乳牛生病。

漸進式推行乳牛動物福利 畜牧處:盼減低動物痛苦

王忠恕說,農委會推行了「乳牛群改良計畫(DHI)」,從1977年至今已逾40個年頭,農委會會派出乳源輔導員,訪視牧場的經營狀況並採集乳品樣本,藉由乳品檢測結果的研究,可做出基礎資料提供酪農作為經營管理或改善牧場的資訊來源,讓酪農實行自主化管理

至於民間提出設立乳牛動物福利規範的建議,王忠恕指出,目前農委會已經有「豬隻友善飼養系統定義及指南」與「雞蛋友善生產系統定義及指南」在實行當中,但是乳牛因為世界各國畜養方式不同,有圈牧也有放牧,因此對於乳牛動物福利規範的相關細節還需要進一步討論。王忠恕說明,農委會目前正在漸進式的推行乳牛動物福利,將國外酪農的經驗、學者的研究作出整理翻譯,提供給酪農作為畜養乳牛的參考,期望能減少動物的痛苦。

台灣動物社會研究會副執行長陳玉敏建議,有關單位應儘速制定乳牛動物福利規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