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農藥後勢看好,產值預估2053年與化學農藥黃金交叉

這幾年政府力推友善、有機農業,連帶帶動國內生物肥料及生物農藥市場的發展。放眼國際,專家預估,今年全球生物農藥產值上看40億美元,以既有成長趨勢來看,生物農藥的產值有可能在2053年和化學農藥達到黃金交叉。這其中由於生物性殺蟲劑保存不易、運輸需仰賴冷鏈系統等,目前國際間產品較少,值得後起之秀臺灣發展。

生物肥料、農藥市場看俏 拜耳等大廠也摻一腳

由亞洲生產力組織(Asian Productivity Organization, APO)主辦,行政院農委會、中國生產力中心、財團法人農業科技研究院等共同推動的「亞太地區生物肥料與生物農藥國際論壇」今年來到第三年。不少來自美國、瑞士、印度等產官學界聚集臺灣,分享最新的生物肥料及生物農藥的市場趨勢、創新技術等。

生物肥料、生物農藥,顧名思義是指從天然物質,像細菌、真菌、藻類等微生物衍生的產品,和化肥與化學農藥相比,它對生態環境較安全,在全球氣候暖化、土壤劣化等環境影響下,近年來全球生物肥料及生物農藥市場蓬勃發展,市值上看40億美元。

業界預估生物農藥的產值有可能在2053年和化學農藥達到黃金交叉。(圖片來源/APO)

不過美國知名生物農藥公司Certis總裁Dr. Jow-Lih Su說,其實早在100多年前國際市場就已有發展跡象,當時日本開始用菊花除蟲,後來陸續發展出除蟲菊精(pyrethrum)等產品。

直到1990年有機磷農藥管理越來越嚴,國際間許多新創公司開始投入生物農藥的研發與製造,近十年更可發現,就連國際農藥大廠拜耳(Bayer)、巴斯夫(BASF)、諾維信(Novozymes)、先正達(syngenta)也開始對生物農藥市場感興趣,頻頻併購中小型的新創公司。

對抗抗藥性、出口農產品 農民使用生物製劑意願提高

未來生物肥料及生物農藥的市場到底有多大?佳和生技(JH Biotech Inc.)研發中心的何婉清指出,雖然生物肥料及生物農藥目前僅占傳統化肥和農藥的6%,但根據國際趨勢研究可發現,化學農藥的成長越來越飽和,預估2016到2021年化學農藥的年複合成長率僅2.9%,但生物農藥可望成長17.4%。

何婉清說,目前全球生物肥料及生物農藥最大市場都在北美,其次是歐洲、亞太,再來才是拉丁美洲,以目前年複合成長率趨勢來看,生物農藥不斷成長、化學農藥趨緩,大約在2053年有可能產生交叉。簡單來說,不久的未來,農民使用生物農藥的比例將會大過化學農藥。

「但在銷售上我們不會一味只講化肥和化學農藥的壞話。」長年在美國耕耘生物農藥領域的Dr. Jow-Lih Su說,因為生物農藥也有缺點,它比較貴、施藥時機點不好抓,以目前公司的販售統計數據來看,Certis有兩成的生物農藥是賣給有機農民,但有高達八成是一般慣行農法的農民,這些農民說他們會買生物農藥是因為希望能和化學農藥搭配使用,逐步替代,所以業者在推廣上,不該秉持兩者選其一的心態,而是要循序漸進、慢慢教育農民。

Dr. Jow-Lih Su表示,現階段會選擇生物農藥的農民主要有兩個原因,一個是為了出口農產品,美國許多種植蘋果的農民為了出口到歐洲、亞洲,但不同國家的農藥殘留容許量不盡相同,管理上會很困擾,這些年他們會嘗試在採收前改用生物農藥,好方便符合進口國的農藥規範。

另一個是抗藥性問題,像有西班牙客戶會固定和公司買蘇力菌,就是因為化學農藥施用久了,害蟲會產生抗藥性,雖然生物農藥效果不比化學農藥快,但交替使用後,抗藥性問題明顯有改善。

目前全球生物農藥市場以北美最大,占比達四成。(圖片來源/APO)

生物殺蟲劑難發展 未來冷藏冷凍技術是關鍵

相較歐美市場的發展歷史,臺灣、中國等亞太地區發展生物肥料及生物農藥是近20、30年才開始,屬於新興市場。著力研究微生物製劑的美和科技大學生物科技系講座教授劉顯達說,雖然近年來臺灣政府積極鼓吹生物農藥,但就目前政府核可通過的20幾種製劑來看,多數都是殺菌劑,只有兩種殺蟲劑,顯見生物性的殺蟲劑未來有很大的潛力。

但為何生物性殺蟲劑市場較少?劉顯達說,因為像黑殭菌、白殭菌、綠殭菌等適合發展生物性殺蟲劑的微生物,保存期限短,儲存不容易,也因此現階段難以發展。

Dr. Jow-Lih Su指出,冷藏冷凍物流的儲存技術是未來發展生物農藥的關鍵,公司之前和拜爾合作推殺線蟲的生物農藥,剛開始推廣的前五年很難賣,根本不敢擬定商業規劃和預估產值,就是紮紮實實固定到田間報到、觀察產品施用的狀況,為了這款生物製劑後來我們從德國買冷凍櫃,逐步將冷凍運輸系統建立起來,銷售問題才逐漸改善。

Dr. Jow-Lih Su強調,開發後有個好處,就是其他需冷藏冷凍物流的產品也可使用,本來怕麻煩的農民後來也都習慣了,後來公司甚至在推廣上會送農民冷凍器材,鼓勵農民多多採用,這系統一旦建立了就可先在市場搶得先機。因此業界應多思考如何克服既有困境,讓生物肥料及生物農藥的發展往前邁進。

由亞洲生產力組織(APO)主辦的「亞太地區生物肥料與生物農藥國際論壇」今年邁入第三屆。(攝影/郭琇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