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小錢改造傳統香菇寮 一片水牆加抽風打造簡易負壓環控菇舍

透過水簾降溫冷熱交換原理,運用風扇抽風產生之負壓力,使外界空氣通過水牆進入菇舍內部,創造適合菇類生長的環境。(圖片提供/農試所)

菇類不適合高溫,即使相對耐熱的香菇,也快要抵擋不住愈來愈高溫的環境;香菇不會種在有空調的環控菇舍裡面,而只會種在一般的菇寮,溫度及濕度都無法控制,在不適當的環境下,香菇的收成變差。不過,現在有解決方案,農試所設計出香菇寮改造方案,只要花少少的錢,就為能為香菇寮降溫加濕,讓香菇在舒適的環境裡長大;已有青農完成測試,確定收穫量可有效提升,決定加速改造家裡的舊菇舍。

傳統菇舍的栽培設施只以簡易的黑網遮陰,雖然有自動灑水設備加濕,但設施內環境仍深受外界氣候影響,暖冬時,菇舍內甚至仍有高於28℃的情形出現,根本很難把香菇種好。但改造後的菇社,免耗電吹冷氣,設施內的溫度夏天可以控制在28℃以下,12月至隔年4月則維持在16℃至24℃之間,且相對濕度可維持在85%至90%之間。

農試所改造的菇舍是利用水簾降溫設備,來改善菇寮的高溫環境,農試所植病組組長謝廷芳介紹這個設施的重點,在於拉起塑膠布,先讓菇舍變成密閉空間,但留一邊以水簾板做成水牆,水簾是經過壓縮的厚紙板,外面空氣透過水簾板的空隙進到菇舍,空氣既經水降溫,又帶來濕氣,營造了一個相當適合菇類生長的環境,至於將設施外空氣拉進室內的方式,則是透過抽風扇讓室內產生負壓,把外面的空氣帶進來,進到菇舍內的空氣呈現低溫高濕狀態,符合菇類生長所需。經過試驗,木耳、香菇、猴頭菇,以及雪耳,都很適合在水簾式菇舍中栽培。

拉起塑膠布形成密閉環境,是改造傳統菇寮的第1步。(圖片提供/農試所呂昀陞)

以水簾溫室栽培菇類的成效,根據植病組助理研究員呂昀陞提供數據,香菇平均產量約為300~350公克/包,較目前一般香菇平均產能173公克/包,有顯著提升;種植木耳的平均產量為285~363公克/包,種植雪耳的平均產量為260.7公克/包,顯示此技術可讓菇類產量提升10~15%以上。

改造成本不能高,才能吸引菇農的興趣。農試所與青農劉啟葦合作,改造100坪的舊菇舍,大約花了20萬元,先是試種木耳,木耳產能增加;5月再試立體化栽培香菇,不僅產量有顯著提升,菇體品質也變好。呂昀陞說,有了這樣的成果做支撐,劉啟葦正在規劃另有600坪的舊菇舍要改造。改造100坪舊菇舍的最基本款,就是塑膠布、抽風機,以及水簾,呂昀陞說,10萬元以內就可以搞定,劉啟葦的菇舍是因為重換了鐵架,加了導流扇以及噴霧設備,100坪才會花20萬元,如果改造僅基礎設備,則只要10萬元即能搞定。

傳統菇寮,四周圍黑網遮陰,菇包置於地面。(圖片提供/農試所呂昀陞)

以塑膠布及水簾打造的簡易環控菇舍,不必花太多的錢就能將傳統菇舍改造成適合種香菇、木耳的環境。(圖片提供/農試所呂昀陞)

農試所日前為這升級版菇舍舉辦觀摩會,現場參與農民約100人,呂昀陞說,大約有2、30名菇農表達了改造菇舍的意願,主要是因為氣候暖化進程太快,育種跟不上氣候異常的腳步,但透過設備就能立刻改善栽培環境,提升產量與品質,而且重點是,這個改造菇舍的方法,成本負擔沒有想像中的高,菇農的接受度就比較高。還有一件菇農可以留意的事,農糧署對於設置蔬菜栽培設施有提供補助,而菇類亦是蔬菜的一種,因此設置栽培菇類的水簾溫室,未來也可望納入補助項目。

國內新鮮菇類的年產量14萬公噸,產值130億元,佔整體蔬菜產值的16%,可見消費者對於菇類的蔬菜頗為喜愛,其中,香菇產業的年產值超過50億元,是臺中市新社區重要的產業。謝廷芳指出,新社海拔約5、6百公尺,氣溫原本是適合種香菇的,但近年天氣卻愈來愈熱,影響香菇生長。農試所植病組組長謝廷芳說,適合香菇生長的溫度是28℃以下,但新社近年夏天經常出現32、33℃的高溫,香菇常是長得不好,收成也差。若能簡易且低成本地改造傳統菇舍,成為適合菇類栽培的設施,就能立即解決氣候變遷對種菇帶來的挑戰。

傳統菇舍是將菇包放置於地面,但改造後的簡易環控菇舍將菇包放置於架上,單位面積產量自然高出許多。(圖片提供/農試所呂昀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