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起食品禁用不完全氫化油,業界開發完全氫化油接軌

文/ 林宜潔 首圖攝影/ 陳家偉

不完全氫化油因含人工反式脂肪酸,長期攝取不利人體健康,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本月中將消除人工反式脂肪列為重要工作目標。衛生福利部則規定,2018年7月1日起,食品中不得使用不完全氫化油。為了因應法規上路,許多糕餅業者原料供應商已開發出可操作的完全氫化油脂,臺灣烘焙業者也逐步更改配方,與政策接軌。

10年前從食品標示管起,10年後管進食品原料

根據行政院食品安全辦公室,反式脂肪的來源有兩大類型,一是極少量天然生成,存在於牛、羊等反芻類動物的肉及乳中。另一來源則是人為加工製造過程生成,如植物油經過氫化加工後的不完全氫化油(Partially hydrogenated oils,PHOs),在此氫化過程將導致分子結構改變,未達完全飽和,進而產生大量人工反式脂肪酸。然因不完全氫化油耐高溫,可改善食品穩定性,且可延長保存期限,常使用於烘焙或油炸食物。科學證據顯示,人工反式脂肪會增加罹患心血管疾病的風險。

「最重要還是原料,從產品端去管太慢。」衛福部食藥署食品組簡任技正林旭陽表示,臺灣自2008年起,實施市售包裝食品皆須標示「反式脂肪」含量,隨著近年食安危機不斷,國人消費意識抬頭,衛福部進一步於2016年4月22日發布訂定「食用氫化油之使用限制」,規定自2018年7月1日(以製造日期為準),食品中不得使用不完全氫化油,違反者將依據食品安全衛生管理法第48條,經命限期改正,屆期不改正者,處新臺幣3萬元以上300萬元以下罰鍰。。

除了天然奶油,部分店家製作麵包糕餅時也會採用不完全氫化油,在這波法令中影響最大。(圖片提供/CC0 Public Domain)

歷經2年緩衝期,烘焙業界已跟上

頻繁使用不完全氫化油的烘焙業,也在這一波規定中抽換配方。中華穀類食品工業技術研究所研究發展組組長蘇梅英表示,月餅或者酥油皮類糕餅如綠豆椪、燒餅、丹麥麵包等產品,除非店家使用天然奶油製作,否則原料中的酥油、白油等,原本都屬於不完全氫化油,在這波規定中多已更換。

「中式傳統糕餅配方幾乎都在改,現在國內油脂最大供應商,也已開發出完全氫化油來替代不完全氫化油。」蘇梅英指出,烘焙業者動作很快,供應商這幾年也頻頻開發新的材料,知道法律上哪一種材料要改,就會趕緊接軌。除非是比較老式的傳統糕餅店,不太願意更動配方,才可能會在這一波規定中落後。

中華民國糕餅商業同業公會全國聯合會理事長吳官德則說明,烘焙業界2年前就開始推動不要生產有反式脂肪酸的原料。吳官德強調,烘焙店家製作產品主要依賴前端的原料供應商,現在供應商能提供完全氫化的油脂,業者當然會樂於使用合法的材料。

法規即將於7月上路,原料商已開發完全氫化油供應烘焙業者使用,許多中式糕餅業者也已主動抽換製作配方,接軌政策。(圖片提供/CC0 Public Domain)

減少攝取人工反式脂肪是國際趨勢

因為人工反式脂肪酸對健康的負面影響,國際上對於不完全氫化油也相繼祭出限制,2003年丹麥率先立法限制加工食品中的反式脂肪含量不得超過2%,之後奧地利、冰島、挪威及瑞士也制定相關措施。美國則在2015年6月16日宣布,除經美國食品藥物管理局FDA核准,食品製造商不得販售部分氫化油或含有部分氫化油的食物,並給予食品業者3年時間調整因應。

世界衛生組織(WHO)在本月14號發布的新聞中,也將消滅人工反式脂肪酸視為提升整體人類健康的工作目標。新聞中指出,追蹤結果發現,丹麥對反式脂肪的限制,讓丹麥食品中反式脂肪含量大幅下降,連帶其國內心血管疾病死亡率下降速度,也比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35個國家更快。

「這是一個全球化的趨勢,先進國家也在做,我們東西如果要外銷,也會受到規定。」林旭陽補充,臺灣這波規定與國際趨勢同步,食品業者配合調整,不僅符合國內法規,自家產品外銷時,也更能與國際市場接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