育成率低、入侵種疑慮未除,國內養殖大閘蟹熱潮冷卻

文/林宜潔 首圖提供/邱俊義
從中國進口的大閘蟹近年頻頻傳出食安問題,造成臺灣本土有一度也熱衷自己養殖大閘蟹,主要集中在苗栗、新北等地。但臺灣大閘蟹育成率只有1-3成,比不上中國育成率最高可達5成,導致不少養殖戶虧損退場。不同於中國會使用藥物增加育成率,目前占全臺養殖戶一半以上的苗栗縣,自行標榜「綠色生態養殖」,強調從蟹苗、飼料到水質通通有控管,品質有保障,靠自產自銷已累積不少死忠客戶。
今年苗栗縣府除規定掛上「苗栗優質大閘蟹產地標章」需通過64項藥殘檢驗外,也多抽驗戴奧辛一項,確保民眾食的安全。然而飼養大閘蟹是否會演變成入侵種危害生態環境,疑慮未除,仍有待持續監測與觀察。

收成率約1-3成利潤薄,國內養殖戶退場

2006 年中國進口大閘蟹被檢驗出禁藥硝基呋喃後,國內也零星興起養殖大閘蟹的風潮,2011年,苗栗縣政府正式與中國上海海洋大學與簽署合作協議,由地方政府帶頭推廣養殖大閘蟹,才稍出現產業化趨向。

漁業署養殖漁業組長陳建佑表示,大閘蟹養殖戶在全臺全盛時期有破百戶,後來因為2012年重新恢復進口中國大閘蟹,成本競爭不過,養殖戶紛紛退場,苗栗則因為有地方政府力推,算是稍具產業規模的養殖區,目前全臺大閘蟹養殖戶有約67戶,有38戶都在苗栗,佔全國比例一半以上。

陳建佑說明,臺灣養殖大閘蟹活存率大概在1-3成,比起中國育成率最高達到5成,臺灣養殖成本高昂。負責苗栗大閘蟹養殖業務的苗栗縣政府農業處漁業科員趙士龍表示,中國養殖面積多以數公頃起跳,目前在苗栗養殖的業者,養殖面積3-5分地就算很大戶,成本自然是無法比。

趙士龍補充,苗栗的大閘蟹標榜「綠色生態養殖」,不用任何藥劑增加活存率,目前育成率能達到3成其實佔不到十分之一,大部分養殖戶的育成率都在1-2成,要跟中國進口,大規模養殖較便宜的大閘蟹競爭並不容易。

成熟時間晚無法搶市,用品質決勝負

大閘蟹研究學者國立海洋大學水產養殖學系教授劉秉忠指出,臺灣養殖除了育成率較低人工成本高,也因為氣候冷得比較晚,收成時間約在10月中,比中國慢了約一個月,沒有搶市的優勢。

在今年苗栗縣政府舉辦的大閘蟹評鑑活動二度拿下特等獎的蟹農邱俊義表示,投入大閘蟹養殖五年來觀察,目前還留在產業裡的,多半是有認真經營的業者。「這四、五年淘汰了很多跟熱潮的養殖者,留下來的多半面積都不會太小, 技術也有在認真。」

邱俊義表示,苗栗大閘蟹比起進口的大閘蟹價錢約高出1-2倍,很少進到餐廳或通路販售,多半是自產自銷,「顧客都是因為信任品質,特地過來找過來,吃久了變成固定熟客。」他補充,雖然曾經有香港的買家前來接洽,但是礙於數量少,光內銷都不夠,目前並無外銷打算。

苗栗縣內的大閘蟹養殖,始於2011年地方政府與上海海洋大學簽署合作協議後,請來上海海洋大學專家指導,並供應專門大閘蟹蟹苗、輔導生態養殖技術。苗栗縣優質大閘蟹產銷協會總幹事陳雲湧說明,只有苗栗境內合格的養殖場,才能拿到檢驗合格的健康蟹苗,他強調,不只蟹苗,連飼料都通過檢驗合格。「飼料也是上海海洋大學的配方,委託臺灣的廠商飼料幫忙做。」

苗栗縣政府農業處漁業科長李瑞隆標榜,為了建立苗栗大閘蟹品牌,縣府嚴格要求養殖戶實施「綠色生態養殖」,不施用任何藥物。上市前,必須通過高達64項的藥物殘留檢驗,今年也加抽驗戴奧辛,通過檢驗合格,才可以掛上苗栗優質大閘蟹產地標章和防偽蟹環,上面有QR碼,養殖戶資料跟檢驗報告通通清楚揭露,以跟中國進口的大閘蟹區隔。

苗栗縣政府除了力推「綠色生態養殖」,舉辦評鑑比賽,鼓勵蟹農精進品質,對於大閘蟹的蟹苗、飼料以及將上市的螃蟹,都有嚴格藥物檢驗措施。

恐成強勢入侵外來種,專家:確有逸出,是否構成威脅待觀察

不過,學名「中華絨螯蟹」的大閘蟹,是聯合國國際自然保育聯盟(IUCN)列名的全球百大外來入侵生物,在在歐美各國都有入侵後大肆擴張族群,破壞生態的紀錄,若管理不當逸出,恐有影響臺灣原生物種之虞。

2015年蘇迪勒颱風,新北市烏來跟苗栗地區的大閘蟹養殖池遭到毀損,當時有七、八十個養殖戶的大閘蟹逸逃,引發保育團體憂心。陳建佑說明,漁業署每年都有做外來種的調查,當時報載有逸逃,漁業署也請專家學者幫忙加強監測。

協助漁業署進行調查的清華大學生科系教授曾晴賢表示,曾經在3、4年前,在臺灣東部、西部拿到零星的大閘蟹標本,表示有出現在河川裡,而在蘇迪勒颱風之後,針對新店溪做的調查,則是沒有發現大閘蟹。曾晴賢認為,外來種對臺灣生態多少會有影響,但因為大閘蟹是溫帶生物,生長有其侷限性,即便逸出,在臺灣環境存活率也不高,但是否會有像歐美一樣演變成入侵種的情形,仍需要長期觀察與監測。

陳建佑則說,漁業署2014年針對國內養殖大閘蟹也做了防逸逃手冊,每年在養殖宣導時,會與養殖戶溝通確實做好圍網,避免逸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