門前桂影,月下飄香 桂花的芬芳記事:臺灣最常見四季桂 不需頻繁修剪便能開花

桂花花朵小巧而密集,濃烈的花香也吸引無數愛好者。

桂花花朵小巧而密集,濃烈的花香也吸引無數愛好者。

文.圖╱陳坤燦
畢業於松山工農,求學時期一頭栽入植物世界裡,至今近40年。因為愛花成痴,從求學、工作、生活都充滿花草的蹤影,無處不是對於植物的專業與熱情。2013 年為完成更大的栽種夢想移居宜蘭,打造650 坪的個人植物園。

桂花(Osmanthus fragrans)的花朵、果實皆有可賞之處,其身影和氣味出現在臺灣的流行文化、大眾文學,以及飲料店、傳統糕餅店的菜單中,讓許多人心生嚮往。於此同時,桂花也可以是深入尋常百姓家的園藝作物,挑選自己喜愛的品種後,掌握適當的溫溼度、日照控制,就能為家裡帶來滿室芬芳,增添典雅的氣息。

「一夜秋風起,天地桂花香。」桂花清雅馥郁的香氣令人陶醉,在中華文化中是最重要的香花。自古遍植林園勝景,香味不僅飄入文人的詩詞歌賦裡,也融入庶民生活文化中。桂花早期隨中國移民渡海來臺,在家家戶戶的庭園中落地生根,成為人們最熟悉的身影,最親切的味道。

桂花原產於中國西南部,是亞熱帶及暖溫帶氣候區的樹種。最早稱為木犀(犀或寫做「樨」),是因為木材緻密,紋理如犀角而得名。植物學上是木犀科木犀屬常綠小喬木或灌木,對生革質葉相當堅硬,葉緣平滑或有細鋸齒,摸起來會有點扎手。聚繖花序生於葉腋,有些品種看起來密集成團。花冠裂片4,花色白、乳黃至橘色,花徑0.5~2公分,花朵雖然小巧,但是花香濃烈。

桂花的橢圓形果實紫黑色,長1~1.5公分。不過桂花果實對臺灣人而言非常陌生,這是因為臺灣栽培的絕大多數是四季桂的雄株,因此不會結果。在近年臺灣桂花培育家自中國與日本引進各種桂花品種,進行雜交育種收得果實取籽繁育時,才讓臺灣園藝愛好者見到桂花的果實與種子的模樣。

桂花的果實呈紫黑色,在臺灣是相對少見許多的景緻。
桂花的果實呈紫黑色,在臺灣是相對少見許多的景緻。

花香迷人引起文人雅士歌頌 栽培興盛帶動品種多樣發展

桂花因為香味開始為人所重視而栽培、應用,在唐、宋時的文學作品中,可見到將桂花種植在亭臺樓閣等建築物旁,以便引入花香入內,例如王維〈山茱萸〉:「朱實山下開,清香寒更發。幸與叢桂花,窗前向秋月。」,蘇州著名明代名勝「留園」中的「聞木犀香軒」,四周遍植桂花,亭柱楹聯「奇石盡含千古秀,桂花香動萬山秋」,可以想像桂花開時,佇立軒中被桂花香霧環繞的情境。人們又摘取花朵製作桂花糕、桂花蜜、桂花飲、蜜漬桂花並取桂花窨(音同薰)茶,豐富飲食文化,讓芬芳沁鼻入口,美味更有情致。

桂花樹過去常植於亭臺樓閣等建築物旁,有時在廟宇附近也可見到。
桂花樹過去常植於亭臺樓閣等建築物旁,有時在廟宇附近也可見到。
桂花釀香氣迷人,飲用方式多樣,四季皆宜。
桂花釀香氣迷人,飲用方式多樣,四季皆宜。
桂花糕是經典的傳統糕點。
桂花糕是經典的傳統糕點。

栽培興盛後,自然就會走向品種多樣性的發展。在明、清兩代已有許多桂花品種,而且將其歸類。例如清代謝堃《花木小志》就記載:「桂之花有赤色者名硃砂桂,深黃色者名丹桂,淺黃色者名金桂,白色者名銀桂。又有名四季桂者,其花雖四季能開,然色香稍減……。」分類方式沿用至今,經過科學分析,四季桂與銀桂系統中一些品種比較原始,花色演化順序大致是白色→黃色→橙紅色。

桂花依花期與花色可分為四季桂和秋桂兩大類,其中秋桂又細分為銀桂、金桂及丹桂品種群。

四季桂(Asiaticus Group

臺灣栽培最多的系統,葉片有兩種型態,春季的葉片較寬且全緣,秋季葉片狹窄且多有鋸齒。花序也可能有兩種樣子,一種是有總梗的圓錐狀花序,常見於冬、春花期;另一為無梗的簇生聚繖花序,常見於秋季。1年能多次開花,香氣濃郁。

四季桂,臺灣最常見的四季桂,以馥郁的花香著稱。
四季桂,臺灣最常見的四季桂,以馥郁的花香著稱。

銀桂(Albus Group

花期集中於夏末至秋季,花色銀白、乳白、綠白、乳黃或黃白為主。香味甜美。栽培主要以觀賞及窨花用途為主。

銀桂花色多變,觀賞或食用都很適合。
銀桂花色多變,觀賞或食用都很適合。

金桂(Luteus Group

花期夏末至秋季,花色從淡黃色、金黃色到深黃色不等,香型以木香為主,廣泛應用於園林景觀及盆栽栽培。

丹桂(Aurantiacus Group

小喬木,樹形比其他桂花系統高大。開花期夏末至秋季,花色橙黃至橙紅,典型花香香型。丹桂適宜較涼爽的環境,秋季盛花時,滿樹橘色小花團團密布,在中國和日本庭園普遍栽培,在日本又稱為「金木犀」。

金黃的花色,是金桂最主要的特徵。
金黃的花色,是金桂最主要的特徵。
丹桂是在日本庭園中也普遍可見的品種。
丹桂是在日本庭園中也普遍可見的品種。

選購桂花前確保喜愛花香最重要 需留意施肥修剪時機與病害管理

在花市中,除了常見的四季桂,金桂、丹桂也偶而可見,銀桂則比較少。商品大致可以分為特殊品種的3吋盆小苗,5或7吋盆已經能開花的旺盛灌木型盆栽,在苗木市場還能見到種植於美植袋的樹型桂花。選購時除了留意葉片是否旺盛、有無病蟲害,最好還要嗅聞一下,確定是否喜愛該品種的花香?因為不同品種桂花的香氣韻味、濃淡都有所差異,能夠選到自己喜歡的品種,就再好也不過了。

桂花適合種植在半日照至全日照的位置,稍微有耐蔭性,但是日照充足時開花會更繁盛。溫度上適應溫暖至冷涼的氣候,高溼度可以促進生長,四季桂耐熱性較好,丹桂耐熱較差,如在臺灣平地種植,可能導致生長、開花狀況不良,比較適合山區種植。

桂花對水分需求適中,但在花期及高溫期需要注意補充水分,太乾燥會影響生長與開花。介質使用排水良好且富含有機質的壤土或砂質壤土,也可以在土中混入培養土增加有機質。初春、初夏時各施用一次長效性肥料,正在開花時不用施肥。

修剪以去除樹冠內交叉、細弱不良枝為主,讓每根枝條上的葉片儘量可以接收到光線,是修剪的原則。如果是作為綠籬或整形的灌木叢,雖然需要維持一定的整齊而比較頻繁修剪,但最好調整於盛花過後修剪。如果較長時間沒有修剪過的植株,則可以在初春萌芽前進行比較大幅度的整型修剪。

桂花最常見的病害是葉片末端有枯焦現象,通常會誤判為風太大吹乾,其實這是真菌引起的「桂花褐斑病」,發生機率非常高。病菌由桂花葉端或近葉端的葉緣侵入,發生初期為褐色小斑點,之後擴大為大片不規則病斑,後期患處乾枯或扭曲脆裂,病斑周圍深褐色,與健全葉有明顯區隔。高溫高溼與通風不良的氣候環境發病較嚴重。一般從成熟葉先發病,受病葉逐漸乾枯,因葉片減少造成植株衰弱。如遇植株原已生長不良者,逢此病嚴重侵害時甚至會讓植株枯死。

防治方式是加強植株健康管理,施用含鉀較高的肥料增進細胞壁厚度以抗病。施用有機質豐富的有基肥,配合有益菌、甲殼素等資材施用,增加有益菌並提昇植物抗病性。發生病害初期剪除病葉,並撿除地面枯病落葉減少傳染源。萬一這樣還抑制不了病害持續蔓延,就要施用農用藥劑防治。

桂花褐斑病發生機率高,容易被誤判為大風吹乾所致,須妥善處理避免植株枯死。
桂花褐斑病發生機率高,容易被誤判為大風吹乾所致,須妥善處理避免植株枯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