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與自然共同編織的民族文化:魯凱族的花環植物 凝聚社群、傳承文化

在西魯凱群,臺灣百合頭飾象徵社會地位與貴族階級,在魯凱下三社群,則只是單純的美麗裝飾,沒有儀式或階級意涵。

在西魯凱群,臺灣百合頭飾象徵社會地位與貴族階級,在魯凱下三社群,則只是單純的美麗裝飾,沒有儀式或階級意涵。

撰文╱董景生 攝影╱黃嘉隆
農業部林業試驗所研究員,國立臺灣大學昆蟲學博士。董景生的學術生涯始於昆蟲與植物的跨域研究,從蟲癭這種微觀視角解讀生命之間的精妙關係,進一步將研究觸角延伸至民族植物學,深入探討原住民文化中植物的智慧應用,展現跨足生態、人類學與植物學的廣闊視野。曾著作一系列的民族植物以及蟲癭科普雙語書籍,更榮獲國家出版獎與金鼎獎數度肯定,並曾獲選為十大傑出農業專家。公餘也致力於推動環境信託與公民科學,引領大眾透過各種活動參與或科普閱讀,認識這片土地上豐沛的自然寶藏。

若您參加過魯凱族的婚宴,一定會讚嘆繽紛多彩且充滿文化裝飾的新人和伴娘的服飾裝扮,魯凱族與民族植物的連結,不僅在漁獵、飲食上發展出獨特而豐富的地方知識,更體現在日常生活中,服飾、家屋、庭園都昇華出特有的文化美學,其中與植物關聯性最強,也最引人注目的,莫過於獨具特色的花環與頭飾,蘊含的文化意涵,透過植物將人、自然與文化緊密編織在一起。

魯凱族人的頭飾豐富且色彩繽紛。這些頭飾不僅是單純的裝飾,更是魯凱族文化認同、社會階級與人際情感交流的重要載體。舉例來說,在西魯凱群,臺灣百合的頭飾是社會地位和貴族階級的象徵。然而,在魯凱族下三社群中,臺灣百合的花飾則被視為一種單純的美麗裝飾,不帶有特定的儀式或階級意涵。相同植物的利用差異,顯示出魯凱族各社群間,對植物使用的靈活與多元詮釋。

以花環傳承文化、凝聚情感 由山林饋贈而得的美與芬芳

花環的製作與佩戴,往往與節慶、社交活動及日常生活緊密相連。透過共同製作和分享花環,魯凱族人得以維繫親族連結,傳承祖先的審美觀念和生活智慧,競爭進步的小心思更強化了美感個性。因此,魯凱族的花環是凝聚社群、傳承文化的重要媒介,不只點綴了外在,更豐富了生活文化。

魯凱族與民族植物的連結,透過獨具特色的花環與頭飾,展現出蘊含的文化意涵,將人、自然與文化緊密交織在一起。
魯凱族與民族植物的連結,透過獨具特色的花環與頭飾,展現出蘊含的文化意涵,將人、自然與文化緊密交織在一起。

部落朋友們巧妙地運用山林中各種植物,編織成各式花環。以下是幾種在魯凱族花環中占有重要地位的植物:

萬壽菊(Tagetes erecta源自墨西哥,約在數百年前引進臺灣。整株植物帶有獨特香氣,且能全年開花,在部落庭園被廣為種植,隨手取用。魯凱族下三社群中,萬壽菊是製作花環的主要材料之一。幾乎每個魯凱家庭都在庭院裡種植萬壽菊,顯示其在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地位,鮮豔明亮的黃色,也成為祭典中的花環首選。近年來帶有芬芳的芳香萬壽菊引入,當成綠籬好養,葉片花朵可泡茶,也成為部落的新寵。

在魯凱族下三社群,萬壽菊是製作花環的重要材料之一,幾乎家家戶戶庭院都種植,顯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在魯凱族下三社群,萬壽菊是製作花環的重要材料之一,幾乎家家戶戶庭院都種植,顯示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地位。

腎蕨(Nephrolepis cordifolia是魯凱族人最喜愛的花環和頭飾材料之一,易於取得且材質耐用。除了在色彩繽紛的節慶場合佩戴外,魯凱族人在日常生活中也常佩戴腎蕨花環來遮陽。此外,腎蕨花環也被認為具有避邪消災的功能。

臺灣百合(Lilium formosanum在魯凱族不同社群中具有不同的文化意涵。在西魯凱群,頭飾是社會地位與貴族階級的象徵。但在下三社群,更常視為一種美麗的裝飾性植物,不附帶特定的儀式或階級意義。無論其象徵意義為何,臺灣百合獨特的花形和潔白的花瓣,無疑為魯凱族的花環增添了純潔與高雅的美感。

黃蝴蝶(Caesalpinia pulcherrima原產於熱帶美洲與加勒比海,荷蘭時期引入臺灣,經常將橙紅花朵夾入兩瓣純白的百合花間作為點綴,或是將整個花序插在花環上,隨動作搖曳生姿,添增動態美感。

除了上述廣泛使用的植物,魯凱族人也運用其他多種植物來裝飾庭園、編織或製作頭飾,更加豐富花環的色彩和姿態。這些植物包括:黃水茄、狹瓣八仙花、烏皮九芎、龍船花、蔦蘿等。美麗且繽紛的開花植物,組成魯凱族花環的材質材料庫,展現他們的植物創意與美感。

在夏至秋季開出橘紅色花朵的黃蝴蝶,人們以此製作花環時,會將花朵夾在兩瓣純白百合間作點綴,或直接把整串花序插上花環。
在夏至秋季開出橘紅色花朵的黃蝴蝶,人們以此製作花環時,會將花朵夾在兩瓣純白百合間作點綴,或直接把整串花序插上花環。

以植物編織出生活記憶 從美學出發的資源永續

魯凱族的民族植物學知識不僅止於食用或裝飾植物,更廣泛應用於日常生活的各個層面,包括建材、工具製作,甚至狩獵和醫療。具備高度美學功能的,則可分出花環、編織與庭園植物等類群。

樹皮堅韌的構樹,被用來製作各種繩索和樹皮衣。在魯凱族的傳統婚禮前夕,新娘的母親會用構樹皮和布料纏裹新娘,以象徵其貞潔,展現出構樹在生命禮儀中的特殊地位。儘管構樹不直接用於花環,但在衣物和繩索的製作中,與花環同樣融入日常生活妝點美感。

另一類重要編織植物,包含苧麻與月桃。很早以前魯凱人就使用苧麻來製作纖維與衣料,儘管現在已較少種植,但苧麻仍是製作傳統繩索、袋子和漁網的重要材料。

月桃則是重要的工藝編織材料,將月桃莖鞘逐層剝下,反捲後曬乾,可以編織提籃和草蓆,不分貴族或平民皆可使用,也常編成嬰兒搖籃,從嬰兒時期起,魯凱人便睡在月桃的乾草香中,草蓆、背籃、衣飾或帳幕,在成長過程中不斷使用,直到終老逝去,月桃蓆都占有一席之地。植物的工藝運用,凸顯出魯凱族人對植物特性及加工方法的精湛掌握,在有限的自然資源下,創造出豐富多樣的生活用具和藝術品,可以說家家戶戶都是工藝師。

月桃是重要的工藝材料,莖鞘逐層剝下反捲曬乾後,可編織成提籃、草蓆與嬰兒搖籃等,無論貴族或平民皆可使用。
月桃是重要的工藝材料,莖鞘逐層剝下反捲曬乾後,可編織成提籃、草蓆與嬰兒搖籃等,無論貴族或平民皆可使用。
月桃提籃是魯凱族常見的生活器物,堅韌耐用能裝載日常用品,也是家戶勞動與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具。
月桃提籃是魯凱族常見的生活器物,堅韌耐用能裝載日常用品,也是家戶勞動與生活不可或缺的用具。

魯凱族花環與植物智慧,是環境利用到極致美學體感的縮影。這種智慧不僅包含對植物分類、生長習性、採集時節的精確知識,更蘊含對自然資源的永續利用與生命的尊重。透過世世代代口耳相傳與技藝學習,傳統知識得以傳承,身為魯凱人,利用植物美學展現和山林的和諧以及文化的自信。

當代面臨氣候變遷與傳統生計方式的轉變,努力重建部落生計與生活的同時,若能將傳統與現代文化融合,同時致力於保育自然資源。花環是山林中的芬芳,是文化記憶的編織,更是部落生命力,不只妝點身體,更滋養靈魂,串起了人與自然的永續,成就魯凱的文化美學。

魯凱族族人會使用萬壽菊、龍船花等植物來製作花環。
魯凱族族人會使用萬壽菊、龍船花等植物來製作花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