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鞍溪堰塞湖溢流讓花蓮縣光復鄉受災嚴重,位於光復的有機農場「邦查農場」也全面遭洪水泥沙淹覆,5公頃菜園全毀,溫室、農機具也被沖走,農場負責人蘇秀蓮初估損失「5、600萬跑不掉」,且兩三年內恐無任何收入。本身是阿美族的蘇秀蓮5年前希望留住「祖先的糧食」,著手復育、保種原生旱稻,也在這次天災中全軍覆沒,但她仍保有一絲樂觀說,「旱稻是原生種、生命力很強」,還有機會從頭來過。
「邦查農場」位處花蓮光復馬錫山山腳下,馬太鞍溪堰塞湖23日溢流,讓農場也成為受災戶。蘇秀蓮說,第一、二波洪峰是外面的說法,沖向農場、住家的洪水不曾中斷,「到昨天(24日)早上還在流」。洪水泥沙沖毀農場溫室,泥沙或掩埋或沖走曳引機、碾米機、色選機等農業機具,包括蘇秀蓮住家也遭殃,她說,初估損失金額至少5、600萬元跑不掉,所幸溢流前她人已先撤離到瑞穗親戚家,農場人員均安。

蘇秀蓮說,沖向農場、住家的洪水不曾中斷,「到昨天(24日)早上還在流」。(圖片提供/邦查農場)

邦查農場負責人蘇秀蓮過去為古稻保種導覽解說。(圖片提供/花蓮區農業改良場)
邦查農場是有機驗證農場,種植水稻、大豆、小米及甜玉米、地瓜葉、空心菜、小白菜、青江菜等蔬菜,以及原住民部落特有的原生種綠豆、紅豆及長豆,蘇秀蓮自豪地說,原生種保留了植物的香氣跟甜度,「口感比你們在外面吃到的還要好一點」,但都在這一次洪災中一夕之間「全沒了」。
從事有機農業,蘇秀蓮從5年前起也展開阿美族古稻品種的復育保種。蘇秀蓮說,她從農23年,因為發覺氣候異常愈來愈嚴重,「不是大風就是大旱、大雨」,所以想找回以前傳統的作物;她說,「臺灣傳統的作物才是最適合臺灣」、「加上我小時候就吃過這些東西」,因此把保種「祖先的糧食」當作自己的使命。
多年努力下,邦查農場好不容易復育出4種旱稻,今年規劃「挑戰復育第5種、並擴大旱稻種植」,卻遇到這次洪災,蘇秀蓮感嘆,「好不容易經過這5年的努力,有一點點可觀的量,可以告訴大家我們在做的事情,沒想到一場風災就把它又奪走了。」

洪水泥沙沖毀農場溫室,泥沙或掩埋或沖走曳引機、碾米機、色選機等農業機具,初估損失「5、600萬跑不掉」。(圖片提供/邦查農場)

「邦查農場」在堰塞湖溢流下全面淹覆。(圖片提供/邦查農場)
蘇秀蓮表示,保種旱稻種子保存在農場冰箱中,但冰箱在洪災中傾倒,不確定是否留存,種子若是浸了水、發了芽,也終究無效,但她正忙著清理家園,有地方可住後,才有時間整理農場。所幸今年田間種植旱稻「Falinono」,開花期本在下個月,原生種生命力很強,保種田的Falinono若經水淹、日曬後還能持續生長,就可望有種子可以採收。
邦查農場目前滿是淤泥,清理家園急需人手,若有志工願意協助,可電洽蘇秀蓮:0961-101345聯繫。

「邦查農場」徵求清除淤泥志工。(圖片提供/邦查農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