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游昇俯 攝影╱吳尚鴻
國產臺灣鯛有四成做外銷,「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改變傳統向魚販收魚模式,直接與漁民契約養殖,穩定外銷供貨規格與品質;不僅水產養殖、加工取得多項國際認驗證,合作社更因應國際淨零趨勢,率先為自家魚片碳盤查,把握產品每個可能銷售的機會。全球水產養殖面臨升溫挑戰,口湖合作社更獨家研發智能養殖技術,要讓這尾臺灣鯛繼續游下去。
在節氣「夏至」前幾天,濱海的雲林縣口湖鄉氣溫已飆破30℃,但在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以鋼骨結構搭建、四周圍網的半開放式「台灣鯛科技智能養殖場」中,因為屋頂覆蓋太陽能光電板,人員站在場中不感燠熱,養殖池水循環流動,伸手一摸涼涼的,池中的臺灣鯛更顯得優游。
智能養殖場鋼骨結構挑高5、6公尺,四周透光通風,雖然光電板遮蔽率達85%,光線仍從間隔灑落池面;直徑15公尺圓形養殖池,略高於地面、未達人腰,白色的池外牆,內面是藍色帆布,也給人明亮清潔的觀感。梁柱上懸掛環境感測器,池旁有淨水管路、飼料投餵設施,迥異於傳統魚塭的風景。
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是1996年由口湖地區45家養殖業者聯合成立,2000年轉型成立加工廠,現今與超過200戶漁民契約養殖、面積廣達1千餘公頃,每年約可加工處理1萬公噸臺灣鯛,是國內最大的契約養殖加工廠。

美關稅政策不足懼 王益豐:重點是產品做出差異化
臺灣是最早養殖吳郭魚外銷的國家,2002年起正式以「臺灣鯛」為品牌經營國際市場,至今年產量約有四成出口,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自成立之初就發展外銷,出口魚片產品到美國、日本、韓國等國。合作社總經理王益豐表示,合作社最早即以魚片產品供應日本市場吃「刺身」(生魚片)的需求,5、6年後再拓展至也有生食飲食文化的韓國,「全盛時期一個月可有12個40呎貨櫃(出口)」,並接續拓銷美國市場,至今也已近20年。
臺灣鯛以美國為最主要市場,去年出口總量1萬6,859公噸中,銷美就占80%,其次為澳洲占8%。美國總統川普今年第二任期上臺後宣布實施「對等關稅」政策,4月3日公布臺灣冷凍吳郭魚加徵銷美關稅32%,後續雖宣布政策暫緩90天期間調降為10%,但已讓國內業者憂慮不已。
由於臺灣鯛銷美價格好,口湖合作社的魚片幾乎全數銷往美國,一個月最多出口6個貨櫃,僅有零星訂單輸銷日、韓。美國市場占有絕對比重,但王益豐並不顯得特別驚惶,他說,美國對世界各國都加徵關稅,不是只針對臺灣,「真正重要的是你(的產品)有沒有做出差異化」。
進入美國市場的冷凍吳郭魚產品包括全魚「條凍」與魚片兩大類,王益豐指出,條凍所需加工就是去鱗、去肚、去鰓,比較沒有技術上的優勢,客戶也是以價格為導向,訂單容易被中國及東南亞等國家搶走;口湖合作社致力經營高價值的魚片市場,中國吳郭魚在美占比高,但他們將魚養到7、800公克規格就殺,且品質管理不一致,只能做魚排使用,口湖合作社以1公斤以上規格魚隻加工,專做大規格的魚片,並取得最佳水產養殖規範(BAP)等多項國際認驗證,更符合美國市場要求。

契作穩定外銷產量與品質 藥檢合格、無土味還有國際驗證
臺灣鯛發展國際貿易需要穩定的產量與品質,王益豐回想當年外銷韓國,即曾因韓國訂定的微生物標準過嚴,形同非關稅貿易障礙,讓魚片通關受到重重阻礙,因而促成合作社轉型,建立養殖標準流程、加強員工教育訓練、改善加工廠設備,並開始與漁戶契約養殖。
王益豐說,外銷魚片需要每尾1公斤以上規格的臺灣鯛加工,透過魚販跟漁民買魚,收到的規格容易不一致,8、900公克的魚會變成加工廠的「庫存」,跳過魚販直接跟漁民契約養殖,可以約定收購規格、確保符合加工需求,也保障漁民漁獲價格,漁民通過產銷履歷等驗證甚至還有加價空間。
加工廠優先與契作漁戶收購漁獲,處理量能有餘裕時,才會跟非契作漁戶收購。王益豐說,合作社嚴格把關收購的漁獲品質,收購時會請漁戶隨機捕撈一條起來,煮來吃吃看有無「土味」,魚隻若有土味,可以延遲一周收購,透過換水、投放石灰或益生菌等方式改善;魚隻沒有土味,就會請漁戶送交SGS檢驗抗生素及藥物殘留,有檢驗合格、安全的漁獲,「我們才敢大膽、安心地賣到國外去」。

近年國際社會期望水產養殖重視食品安全、動物福利、環境友善,甚至是勞工福祉,歐盟及美國市場均要求進口水產品符合相關認驗證要求。口湖漁類生產合作社除了加工廠通過食品安全管制系統(HACCP)、歐盟食品安全管理認證,並從2018年起陸續取得水產養殖管理委員會(ASC)及BAP在加工及養殖等方面的認證。
BAP認證是美國連鎖量販通路沃爾瑪(Walmart)、好市多(Costco)等供應商採購的必要條件,口湖合作社正是國內第一個取得認證的養殖場。不僅如此,即使美國客戶尚未要求,合作社也率先為自家產品進行碳盤查,11盎司的魚片產品碳足跡為2.8公斤二氧化碳當量(CO2e)。王益豐說,先準備好,重視淨零的企業如輝達(NVIDIA)的員工餐就有機會採用。


全球暖化威脅水產養殖 獨家智能技術為臺灣鯛降溫
「叫消費者馬上去找一個魚種來代替(吳郭魚)根本不可能」,王益豐認為,吳郭魚是目前全球食用最多的養殖魚種,價格也較其他魚種平實,他對美國關稅政策挑戰並不悲觀;反而全球養殖漁業生產正面臨暖化威脅,沒有穩定產量,遑論要做外銷,「這條魚有沒有辦法繼續活下去才是重點」。
走向占地約1公頃,有22池養殖池的智能養殖場,王益豐手指左前方說,他多次前往以色列取經、開發智能養殖技術,先透過遠處4池的測試場收集數據、建立養殖模式,從這2 2池開始量產,未來還要擴建86池的養殖場。王益豐表示,他是漁民出身,合作社轉型為加工廠後本不再養殖,但因高溫導致養殖戶魚群大量暴斃,讓他不得不回頭研究養殖技術。
在這單池不到60坪大小、深度2公尺的智能養殖池中,不僅有水車打水,池底還加裝曝氣盤,大幅提高池水溶氧量;並以水質監測感應系統監控氨氮、溶氧量、濁度、pH值、溫度等數據,池中汙水每日排出,魚大便不會積在池底,池水經由過濾槽淨化、循環利用,溶氧量高、水質穩定,因此飼養密度可提高,一年三獲,產量相當於1公頃的傳統魚塭。

水溫超過35、36℃,吳郭魚生長會變得遲緩、活動力下降,拖慢生長速度,智能養殖透過太陽能板遮蔭,加上池水不斷循環,池水溫度不會超過30℃,最適合吳郭魚生長。
透過智能感應偵測IoT系統,將環境監測數據傳送戰情室,水質是否異常一看即知,判斷水質好壞不憑「感覺」,且不必人員巡池,大幅節省人力。王益豐期望將此技術推廣給養殖漁戶,以因應極端氣候,「把魚養好就可以賣到全世界」,他說。
國際情勢變動 拓展外銷且慢 疫後復甦設花蓮分場增產能
口湖合作社發展智能養殖,已備齊國際驗證資格,但問到是否進一步拓展歐盟等國際市場,王益豐反而說,光是美國市場已經太大,臺灣即便所有加工廠加起來,也滿足不了,取得訂單不難,但要有產量才能供應。
近年COVID-19疫情、烏俄戰爭等國際情勢鉅變,均讓合作社拓展外銷趨於保守。王益豐指出,疫情期間外銷不是沒訂單,是沒有貨櫃可以出去,當海運成本大漲,即使產品漲價也不見得有利潤;國際航線又動不動因戰事得改道,國際情勢不穩,是他一直不敢驟然提高外銷占比的原因。
然而,口湖合作社並未停下腳步,國內市場需求暢旺,無論是歐式自助餐(buffet)、火鍋、家庭料理或學校營養午餐,都要用到臺灣鯛魚片,價格看俏。王益豐說,「疫情後內銷市場突然爆了5倍」,合作社正與花蓮縣政府合作在玉里設置分場養殖兼加工,今年有望開始收魚。國內市場仍是臺灣鯛產業的基礎,提升合作社量能,王益豐只等待外銷市場穩定,魚片隨時可以往外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