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灣鯛協會理事長
國立嘉義大學水生生物科學系助理教授
郭建賢
學歷:國立臺灣師範大學生命科學研究所博士
經歷:2011年與嘉豐海洋國際股份有限公司投入台灣鯛種苗研究,進行「台灣鯛核心群育種計畫」,2015年以「台灣鯛遺傳改良暨GPS-25℃雲端冷鏈物流」獲得「第12屆國家新創獎-企業新創獎」,2016年獲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科技農企業菁創獎科技應用類入選。
撰文╱王志元 攝影╱吳尚鴻
臺灣曾是第一個把吳郭魚賣到美國的國家,但後來被中國、東南亞等地生產的低價魚瓜分了市場。為了做出市場區隔,臺灣將國產吳郭魚取名為「臺灣鯛」,經過20多年時間,臺灣鯛深受在美華人喜愛。就好像紐西蘭奇異果一樣,臺灣鯛在國際上,也代表著產銷過程經過嚴格把關的最高品質吳郭魚。
臺灣鯛在外銷上最大的優勢,其實就是品質。只要吃過我們的臺灣鯛,消費者就不會想再吃其他國家的吳郭魚。我們在育苗端、養殖端、加工端,都有嚴格的把關,所以國際消費者黏著度相當高,這是我們引以為傲的地方。
1946年由吳振輝、郭啟彰兩人引進莫三比克種(Oreochromis mossambica)吳郭魚苗後,1950年代臺灣政府開始有計畫地推廣吳郭魚養殖。因為當時動物性蛋白質取得不易,吳郭魚繁殖力強,又不需要飼料,那時大家都窮,哪還有錢能買飼料?但吳郭魚食用自然的餌料如蚯蚓、青苔……等,就可以長得很好。一開始推廣在稻田裡養魚,收成時將水排掉便能收魚;但後來大家發現莫三比克種吳郭魚在食用上還是偏小,加上北部氣候飼養不易,於是水產試驗所陸續引進更耐寒,體型也更大的品種。
1990年代,臺灣開啟吳郭魚外銷之門,當時主流飼養品系為尼羅吳郭魚(Oreochromis niloticus),為了養殖管理方便,與歐利亞吳郭魚(Oreochromis aureus)配種繁殖出「單雄性吳郭魚」。吳郭魚全雄性養殖有兩個好處,第一是雄性的換肉率本來就比雌性好,索餌速度也比雌性快,成長率較高;第二是如果池子裡繁殖了小魚,小魚會消耗飼料,也會耗氧。目標要養1,200公克的魚隻,結果不到200公克的小魚把飼料都吃了,怎麼換錢呢?且魚一旦有交配行為,也不吃飼料,不會成長。

臺灣為吳郭魚貿易先行者 改名擦亮品牌與低價魚區隔
臺灣是第一個將吳郭魚當成貿易品項的國家,也是第一個將吳郭魚賣到美國的國家。當時美國人才知道,原來有一種魚可以有這麼好的肉質,吳郭魚外銷美國的量愈來愈大。由於美國市場需求以魚片為主,要加工成魚片,魚重至少需達1公斤以上,但「單雄性吳郭魚」大概長到約1公斤後就會停滯,所以之後我們又引進了「吉富(GIFT)」品系吳郭魚。尼羅吳郭魚養到600公克,需要大概8個月時間,而吉富品系吳郭魚只需6個月,目前是臺灣鯛養殖的主流品系。
大概在1995年左右,臺商開始到東南亞、中國等地養殖吳郭魚,2000年以前吳郭魚銷美量我們還是世界第一,但到了2002年後,中國吳郭魚的銷美量就超過臺灣了。當時為了和中國吳郭魚做出市場區隔,告訴消費者我們的品質比較好,於是漁業署和產業界開始以「臺灣吳郭魚」之名打造品牌在美國行銷,後來因為吳郭魚是慈鯛科(Cichlidae)魚類,所以改名為臺灣鯛,2003年「台灣鯛協會」也因此成立。但不是所有臺灣養殖的吳郭魚都稱作臺灣鯛,而是從育種一直到加工端都經過嚴格把關的優質吳郭魚產品,才能稱之為臺灣鯛。

舉例來說,很多人以往介意吳郭魚的臭土味。臭土味的來源是因為吳郭魚會吃藍綠藻,所以水質相當重要;再來就是飼料的選用,由於飼料主成分是澱粉,飼料不夠好,放太久後醱酵,吳郭魚吃了就會產生油耗味,這些都是臺灣鯛養殖的門檻。現在養殖戶在抓魚前一個禮拜就會先試吃,確認沒有土味才會出貨;進到加工廠還要把魚放在冷水裡靜置一天,把髒東西排乾淨,這樣的臺灣鯛怎麼可能有土味?

美國條凍市場雖走強 養殖大環境仍有隱憂
從川普政府宣布對等關稅政策開始,我便一直告訴漁民們不用害怕。在美國市場,我們主要競爭對手就是中國,這幾年臺灣鯛條凍(冷凍全魚)銷美量約在13,000公噸左右,占總出口量80%;以2023年為例,臺灣鯛條凍在美國市占率約22%,中國是68%。只要中國被課徵的關稅高於我們,進不了美國市場,我們真的沒什麼好怕的。

美國吳郭魚市場分兩塊:條凍以及魚片。這幾年條凍需求量漸增,我們本來市占率低的魚片市場(2023年美國臺灣鯛魚片市占率約1.3%)反而需求量下降。曾經臺灣鯛條凍銷美量可以達到25,000公噸,所以在關稅戰的狀況下,臺灣鯛只要養得好,其實是不夠賣的。

可臺灣鯛近幾年的放養量其實是逐年降低,主要問題有三點,第一是極端氣候,再來就是人口老化,最後是「漁電共生」政策的影響。臺灣這幾年不是鬧乾旱,要不就突然暴雨;乾旱時池子沒水,暴雨時養殖也很難操作,怕魚池潰堤。加上氣溫動不動就超過35℃,臺灣鯛會變得生長緩慢、活動力下降。
至於人口老化,我常在開玩笑講,我這種年紀(郭建賢今年60歲)去到池邊都算「少年仔」,養魚的都比我老啊!而「漁電共生」其實讓臺灣整個養殖面積縮小非常多,漁電案場分成兩種,一種是室內型,另一種則是支柱型或堤岸型。無論哪種,如果陽光遮得太多,水質的自淨能力(water selfpurification,指水體依靠自身能力淨化污染的現象)就沒有了,臺灣鯛的索餌量和活動量也會降低。
合理養殖密度是關鍵 漁民須警覺 不可有賭徒心態
一般人總認為吳郭魚好養,主要是因為牠對餌料不挑剔,不像虱目魚一樣「吃素(傳統養殖虱目魚,飼料大多用玉米、豆粉、麵粉製成)」。再來就是吳郭魚對環境耐受度很強,從10℃一直到35℃都OK。就算寒流來,溫度低到4℃,吳郭魚最多就是躺下來不動,會死亡是因為池底太髒蓋住了鰓導致窒息。正因為這種特質,漁民很容易失去警覺,明明早上還在吃飼料,可能晚上就整池暴斃,不像石斑魚一樣,疾病傳染時會一尾、一尾慢慢死去。
加上如果養殖戶有了「賭徒」心態,預估價格好的時候,養殖密度就會盡量「弓(kīng,臺語硬撐之意)」上去。但其實要有合理的密度,臺灣鯛養殖才會輕鬆,即使水車突然停了也不用怕;如果密度都養到最大,水車一停,整池就爆了。理論上合理的養殖池,每公頃產量在5萬尾左右,約30公噸。
正因為如此,台灣鯛協會也接受漁業署補助,進行產銷預警計畫,今年已經進行到第4年。產銷預警納入了魚苗繁殖場、貿易商,以及加工廠,這樣才能掌握放養量以及出貨狀況。從漁民的放養量登記,以及魚苗量來預估,就可以知道大概產量會有多少。
心頭抓定不懼關稅 提前準備做伙拚輸贏
所以美國川普政府宣布對等關稅政策時,我們心中其實很篤定這幾個月不會有問題,因為剛好遇上傳統淡季(9月是臺灣鯛盛產季),交易量不大,對價格影響並不高。有了預警計畫,也可以預估美國市場如果改變,會不會造成滯銷?這樣漁業署就能提前做好準備。
換句話說,現在大家最害怕的因素,其實是不確定性。無論對等關稅最後我們是談到32%還是10%,都可以賣魚,但如果一直在不確定的狀態,再加上近來匯率波動大,價格就沒辦法談定,貿易商也不敢接單。
我還是要說,臺灣鯛外銷市場消費者忠誠度很高。去年條凍收購價每臺斤來到歷史新高43元,美國人照樣在買。臺灣鯛在美國市場,已經和中國及東南亞做出區隔,我們是較為高端的市場,例如大華超級市場(99 Ranch Market ),這幾年一直都沒有減少進口貨櫃量。
而中國因為飼養環境比較不好,以及喜歡用商業飼料摻混邊角料餵養,所以肉質不穩定,條凍市場黏著度不高,主要是以低價搶進。在可預期因對等關稅政策,中國吳郭魚勢必被課徵高關稅的狀況下,雖然臺灣鯛現在還要被課徵10%的關稅,加工廠與貿易商當然會考慮到市場消費意願及價格變動,但國內業者千萬不要以此來威脅養殖戶。大家應當要相互體諒、讓利,一起再撐一下,才能攜手攻占少了中國競爭的美國市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