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山鐵道物語】鹿麻產車站:人情與田園交融的驛站

修復後的鹿麻產車站,稻浪田園相映成趣。

修復後的鹿麻產車站,稻浪田園相映成趣。

文字╱攝影 吳明翰

阿里山小火車離開北門車站十多分鐘之後,窗外的景色由城市轉變成開闊的田園風光。經過牛稠溪支流的灣橋祕境之後,終於抵達鹿麻產車站。在阿里山鐵路平地段的四座車站中,鹿麻產站深具農村風情。周圍的作物包括稻米、甘蔗、荔枝、龍眼和菸葉等,春夏時節,稻穗在微風中搖曳;而在秋冬,金黃的菸田散發著濃郁氣味,讓人沉醉於田野的氛圍之中。

如菸往事

過去的鹿麻產是嘉義地區重要的菸葉產地,產業可以追溯到日治時期,全盛時期面積高達八十公頃。當時這裡不僅是運輸木材和甘蔗的主要通道,車站前的道路,亦曾是運送物產到內埔的輕便軌道。隨著時代變遷,公路日漸發達終至取代鐵路,昔日這段產業發展也漸漸淡出人們記憶。

融入地景,獲建築園冶獎肯定

如今,鐵道文化資產漸漸受到重視,車站重新被賦予新的觀光與文化價值,而有了重生的機會。經過一番整頓、修復,鹿麻產車站於二○二五年一月再度恢復停靠。整修後的站體依然保留了檜木結構與原有氛圍,並融合了地方文化和美學設計。目前,鹿麻產車站由鹿滿社區發展協會透過公開標租取得經營權,以「小鹿尋物」品牌注入社區溫度與創意,讓這座沉寂的老車站華麗轉身為新的聚點。這樣的成果榮獲了二○二五年建築園冶獎中的「舊建築再生類」和「人文美學特別獎」,彰顯了社區和專業人士的共同心血。

空間活化,社區新聚點

現在,每天都有不少民眾前來觀賞火車進出,其中一對小小鐵道迷兄妹格外引人注目。六歲的魏靖恩從小就對阿里山火車深深著迷,他的母親林盈孜下班後,便時常帶著他去車站欣賞火車。林盈孜提到:「哥哥從小就愛看火車,對阿里山鐵路的火車如數家珍,只要聽到遠處的鳴笛聲,就能分辨出是哪一種火車;後來妹妹也跟著哥哥一起迷上火車,一家人都成了鐵道迷。」

隨著「實習站長」秋田犬「波吉」的加入,車站的氛圍更加熱鬧,吸引了許多民眾特地前來與波吉合影。如今,大人和小孩們在候車月臺上,與波吉站長一同向火車上的乘客揮手,這一幕成為了我心中美麗的鹿麻產印記。

循鹿滿散策地圖,來場小旅行

放置在車站櫃檯上的「鹿滿散策地圖」,精心介紹了鹿滿社區的文化、信仰、美食與人文景點,無疑是旅人探索這片土地的最佳夥伴。無論是想了解在地特色的宗教信仰,還是品味當地的美味佳餚,這份地圖都將引領您踏上探索之旅,發現鹿滿深藏的魅力與故事。

車站恢復停靠,不少民眾前來重溫阿里山鐵道旅程的記憶。
車站恢復停靠,不少民眾前來重溫阿里山鐵道旅程的記憶。
小小鐵道迷兄妹與實習站長波吉同框,萌犬與童趣交織成可愛畫面。
小小鐵道迷兄妹與實習站長波吉同框,萌犬與童趣交織成可愛畫面。
鹿滿散策地圖在手,輕鬆玩遍鹿滿。
鹿滿散策地圖在手,輕鬆玩遍鹿滿。

作者 吳明翰
嘉義人,喜歡探索生活與文化,經常出沒在林鐵沿線小站與聚落,拍寫沿線庶民日常與人情旅事。著有《2421m的迴聲:阿里山林鐵全線紀行》、《他鄉.故鄉:澎湖 南方四島紀行》及《用褒歌說故事的人:呂坤翰澎湖褒歌選集》等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