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容提供/遠足文化 總策劃/陳吉仲 撰文/簡惠茹
無論是紅豆或是洋蔥,要打破根深柢固的結構,單單靠農業部的力量是不夠的,還需要農會民間力量的協助。農業部全力支援需要的相關冷鏈加工設備,農會出面組成農產公司,用符合市場行情的價格收購,進行加工處理,打破市場被壟斷的局面。
價格被壟斷的洋蔥與紅豆
種紅豆通常從九月開始整地、播種,直到十二月底採收,採收前心裡都會很不安,不知道今年價格開多少?屏東新園的紅豆農黃士洋說,從他父親那一輩開始,紅豆要採收了,就會有「收紅豆的人」出現在紅豆田邊,來收購紅豆,價格喊多少就賣多少,連討價還價的餘地也沒有。還記得有一年收紅豆的價格每天都在跌,從每台斤36元、35元……一路跌到33元,短短三天,他種6甲地的紅豆就虧了60,000元的收入,但如果不賣,說真的也不知道能賣給誰?
一句「不知道能賣給誰」,道出紅豆農民長期以來的困境。紅豆農民缺乏議價能力,也缺乏更多元的銷售管道,再加上紅豆後續處理需要昂貴的設備,包含去雜、拋光、分級等,並不是單一農民可以負擔的,因此紅豆農民只能賣給這些來田邊喊價的「販仔」(台語:盤商),他們喊出的收購價格是否符合市場行情,更難以掌握。
洋蔥則是因為產期集中,在沒有冷鏈設備之前,三月採收之後,兩個月內就要盡快銷售完,因此常常遇到產銷失衡的問題,再加上南部收購洋蔥被三大盤商壟斷,洋蔥農民同樣沒有議價能力,就算價格太低,也只能認命交貨出去。

屏東洋蔥因產期集中和保存因素,過往容易遇到產銷失衡問題。(圖片提供/屏東縣恆春農會)
屏東恆春種洋蔥的農民尤志遠說,從爸爸種洋蔥開始,時不時遇到大出、產量多的時候,也就是價格崩盤的時候,一直到自己種洋蔥,也最怕遇到大出,價格會跌到不敷成本。但是,這幾年情形卻不同了。以2023年來說,洋蔥產量又上升到將近60,000公噸,是五年來的最高,價格卻沒有崩盤,產地價格維持在每公斤19.4元,跟前一年總產量47,000公噸時的19.8元差不多。
洋蔥價格得以穩定的重要關鍵,就在於農會與農業部的策略,以冷鏈、加工作為產銷調節的關鍵工具。屏東縣恆春鎮農會總幹事林順和說,過去農會沒有工具可以幫助農民,現在則有冷鏈設備可以幫忙儲存洋蔥,拉長洋蔥販售期。原本農民在三月採收洋蔥後,五月就要趕快賣完,現在因為有冷鏈,賣到九月都不是問題。
農會帶頭組成農產公司,為農民喊價
「你不可以這樣欺負農民,農會就是要扮演幫農民發聲的角色!」林順和為了在地的洋蔥農民,找了枋寮、南州、佳冬、滿洲和屏東縣農會一起出資,組成了「農禾農產股份有限公司」。他提到,自己是農家出身,當然要跟農民站在一起,組成這個公司最主要的目的,就是不要讓部分盤商控制銷售市場,獨占市場;幫農民解決產銷失衡的問題,讓價格穩定,確保農民收益不會受到損失,吉仲部長也相當支持這個想法。
林順和說,以前政府解決產銷失衡的方式就是購儲——買來儲存起來,只做到把量抽離市場。但是,現在農禾的模式完全不一樣,不但以好的價格向農民收購,初步處理後,冷鏈儲存起來,然後再找需要紅豆原料的加工廠銷售出去,讓收購來的紅豆,確實產生經濟價值。
農禾公司在2019年成立後,2020年就遇到紅豆豐收的情形,農禾公司一口氣向農民收購了3,000多公噸。第一次收購紅豆,而且還是這麼大的量,為了銷售紅豆,尋找有興趣的加工業者,林順和說,他從南到北、從西到東,全台灣跑,到處去拜訪業者,一家一家的推銷屏東的紅豆,因為開公司要承擔很大的風險,銷售真的「壓力山大」。

集結各農會之力,由農產公司為粒粒飽滿的優質紅豆,爭取合理的收購價格。(照片提供/陳吉仲)
林順和說,遇到紅豆豐收的時候,如果農禾公司沒有出手收購,農民產地價格少說會掉三到四元。但是,現在這些盤商已經知道農禾有能力處理紅豆,就會用好一點的價格向農民買紅豆。
除了收購紅豆,農禾公司也在產量大或中部洋蔥產期和南部撞期的時候,向農民收購洋蔥;也因為農會都有建置冷鏈設備,洋蔥才可以冷藏起來儲存,慢慢調節市場的量後再釋出,穩住價格。恆春鎮農會也更進一步導入加工設備,將洋蔥製作成洋蔥粉、洋蔥汁等初級加工原料,再販售給食品大廠製作加工品。
冷鏈加工設備助攻
農業部補助產地端農民團體建立冷鏈及採後處理之後,紅豆的年處理與調控量能提升達6,000公噸,包含高雄市美濃區農會1,500公噸、屏東縣恆春鎮農會2,500公噸、屏東縣嘉源生產合作社2,000公噸,占總消費量四成左右,維持產地價格達每公斤60元以上。
林順和說,恆春半島雜糧大多在恆春鎮農會倉庫進行分級選別、包裝儲存、裝運集散等。恆春鎮農會進行農產品採後處理及冷藏調節、儲銷、運輸,以維持品質,調節供貨量,平穩價格及拉長保鮮時間,進而提升農產品質,增加農民收益。於是,農會進一步向農業部提出增設冷藏庫計畫並且獲得支持。
洋蔥的部分,農業部補助產地端農民團體建置冷藏庫,儲藏空間達9,480公噸。透過冷藏技術,洋蔥可以多儲放四到五個月,確保洋蔥品質,有效延長洋蔥供貨時間,調節產期,約可減少63.2萬袋(每袋15公斤)的洋蔥(約產量的15%)在市場上流通,讓價格不會崩盤。
洋蔥因此建立全程不斷鏈的示範模式,採收後進入導入低溫分級的包裝處理室,裡面設置預冷設備、冷藏庫,還有加工區的空調設備等,加上省工機械手臂和自動包裝設備,可以讓年處理量能從6,300公噸提升到10,000公噸,因應市場狀況調節出貨,穩定洋蔥盛產期的產地價格。

在農會的努力以及農業部全力支持下所設置的冷鏈與加工設備,解決洋蔥農民的產銷問題,消費者能買到在地、新鮮的產品。(圖片提供/屏東縣恆春農會)
翻轉農業的幕後故事
撰文/陳吉仲
台灣的農產品市場結構有兩種型態,首先是受到少數業者壟斷的「市場壟斷型」、其次是「產銷易失衡型」。
首先,在市場壟斷型的部分,我們要先了解每項農產品的市場結構和通路,才能讓農產品的價格有支撐點,讓農產品價格高於農民的生產成本。當某項農產品的市場結構只有少數業者及通路商決定的話,價格當然就拉不起來,所以要打破這種被壟斷的狀況,農產品價格才會回到合理的市場機制。
我們看到部分農產品在國內生產不足,還要倚賴進口,例如洋蔥、紅豆、蒜頭等,理論上價格應該要更好,但實際情況反而不是,因為這些農產品往往容易被少數業者、通路商掌控,如果這種結構沒有打破的話,價格永遠拉抬不起來。然而,這個結構都是長期數十年運作出來的,販仔向農民買紅豆以後,賣給大盤,通路則是由大盤掌握,大盤再賣給加工業者、糕餅業者……從這樣的運作模式來看,要改變結構的話,就要改變通路。所以,唯有冷鏈、加工和通路同時搭配,才能有望改變市場通路結構。
另一種農產品型態不是通路被少數業者壟斷,而是農產品本身的特性容易發生產量太大,銷售端跟不上,結果產銷失衡、價格下跌的狀況,例如鳳梨、香蕉、芒果等。
作者:總策劃/陳吉仲 採訪撰文/簡惠茹
出版:遠足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