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吳明翰
火車離開獨立山後,沿著紅南坑東邊的山腰緩緩駛行,不久迎來一大片壯麗岩壁,當地人將這裡稱為石壁腳。窗外那驚險的地勢,襯托了第十三號隧道的不凡。當火車緩緩進入幽暗的隧道,我腦海中不由自主地想起阮陳緞女士聊起她父親在這隧道裡發生的故事。
第十三號隧道的軼事
阮氏今年已經八十八歲,她的父親在日治時期是阿里山鐵路的道班工,每天都要趕在清晨之前,從獨立山走到交力坪,獨自完成朝巡工作。那一天,他如往常,凌晨兩點半起床,提著電土燈便出門了。當他走到第十三號隧道時,突然看到一雙眼睛盯著他,心中不禁恐懼,不敢再往前走。但同時,他想到如果無法完成任務,不僅會失去工作,整個家庭也將陷入困境。他告訴自己不要相信鬼怪,並鼓起勇氣探查真相。當燈光照去,驚訝地發現竟然是一隻山羌,雙眼張得很大,讓他啼笑皆非。隨後,他喝斥一聲,趕走這位不速之客,繼續工作。
對阮氏來說,小時候聽父親述說這段經歷時,覺得非常有趣;然而,長大後漸漸意識到,父親為了家庭所承受的辛酸與不易。
迎接茶園綠意
穿過石壁腳的第十三號隧道之後,我們終於進入梅山鄉境內,也迎來這趟旅程第一幕茶園景觀。列車長劉奕辰說道:「阿里山林鐵的山地段,大多行經於嘉義縣的竹崎與阿里山兩個鄉境內。即將抵達的梨園寮車站是唯一坐落於梅山鄉的車站,附近可以看見美麗的茶園景觀。」隨著火車從第十五號隧道穿出,來到梨園寮車站。平日的梨園寮站,一天只有一趟往返的班次,儘管如此,每天仍有不少遊客專程前來,享受此處閒適的氛圍。車站旁佇立著一棵高大的菲律賓楠,樹上有崖薑蕨等附生植物,高聳迷人,是值得駐足欣賞的生態地景。
小歇於見晴之處
車站東邊不遠處,阿里山林鐵少見行駛在稜線上,兩側風景絕佳,可遙望獨立山,遠眺嘉義平野,日治時期即取名為「見晴台」。早期的梨園寮產麻竹筍,製成筍乾後外銷日本,現今周邊產業則以果園和茶園居多。
隨著林鐵班次減少,梨園寮車站於一九八五年降為無站員的招呼站,見晴台的盛名也被淡忘。儘管如此,這個看似人跡罕至的小站,仍是往來太興、瑞峰、太平等山區,走古道、賞茶園的最佳接駁站。
作者 吳明翰
阿里山林鐵文資處管理師,喜歡探索生活與島嶼文化,經常出沒在林鐵沿線小站與聚落,拍寫沿線庶民日常與人情旅事。著有《2421m的迴聲:阿里山林鐵全線紀行》、《他鄉.故鄉:澎湖南方四島紀行》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