漁民常嘆魚愈捕愈小隻、愈抓愈少,果真如此嗎?環團綠色和平與高雄科技大學水產養殖系副教授何宣慶合作,歷時近一年調查全臺六大漁港市場,累積逾3萬筆有效數據,顯示臺灣沿近海以拖網捕撈為主的40種常見魚種中,有24種魚種逾半未達「50%性成熟體長(Lm50)」;其中銀雞魚、紅甘、星雞魚、白鯧等縮水比例超過30%,銀雞魚甚至縮水一半以上。
與會的中研院生物多樣性研究中心榮譽研究員邵廣昭表示,魚種體長縮水,既是大魚被抓光只剩小魚,也代表魚種的性成熟體長在縮水,應與漁業過度捕撈有關係;性成熟體長縮水,會直接造成漁業捕撈的經濟損失。
綠色和平去年3月曾發布6種臺灣漁市場常見魚種體型過小的調查,但調查範圍、樣本偏少,因此自去年3月至今年1月間再與何宣慶合作,在宜蘭大溪、南方澳,高雄前鎮、蚵仔寮,屏東東港、澎湖馬公等六大漁港拍賣市場,以攝影影像測量魚體長度,總計收集到逾3萬筆有效數據。何宣慶表示,這是國內首次大規模魚類體長調查。

綠色和平今日發布40種臺灣漁市場常見魚種體長調查。(攝影/游昇俯)

魚類體長以攝影影像測量,圖中魚種為紅甘,黃、藍方塊為比例尺。(圖片提供/綠色和平)
Lm50是指調查單一魚種累積性成熟個體數量達50%時的體長。何宣慶指出,捕撈漁獲本有大有小,因此以國際公認標準Lm50雌性性成熟體長做為比較基準,雌性個體體型一般會稍大,因此對此調查而言會稍微嚴苛一些;調查比較使用的Lm50數據採用臺灣、最新的研究為主,臺灣若沒資料,再借用韓國、日本已發表資料;這次調查實際累積近100種魚種、幾十萬筆資料,篩選採用其中有效資料基礎的40種魚種、逾3萬筆資料。
調查結果,40種魚種中,有24種魚類過半樣本未達Lm50體長,15種魚未達Lm50的比例則超過8成;其中銀雞魚Lm50體長47.7公分,這次調查平均僅22.9公分,縮水52%;另外包括杜氏鰤(紅甘、紅甘鰺)、星雞魚、白鯧、銀紋笛鯛等魚種,也分別縮水38.5%、38.4%、36.4%、29.8%。
調查魚種樣本體長統計與成熟體長總表
單位:公分/製表:綠色和平
編號 | 魚種名稱 | Lm 50 | 最小值 | 平均值 | 小於成熟體長 個體比例(%) |
1 | 銀雞魚 | 47.7 | 11.8 | 22.9 | 99.85 |
2 | 星雞魚 | 47.7 | 11.5 | 29.4 | 98.83 |
3 | 杜氏鰤、紅甘、紅甘鰺 | 95.3 | 26.2 | 58.6 | 98.6 |
4 | 星鱠 | 33 | 18.9 | 27.1 | 97.03 |
5 | 白腹鯖、鯖魚 | 32.3 | 11.1 | 23.8 | 95.82 |
6 | 白鯧 | 22.5 | 8.2 | 14.3 | 93.35 |
7 | 黑口、黑喉、黑加網 | 31 | 5.3 | 23.4 | 92.2 |
8 | 青石斑 | 26 | 10.7 | 21.6 | 87.67 |
9 | 白帶 | 26.8 | 4.3 | 20.3 | 87.25 |
10 | 石狗公 | 26 | 9.4 | 21.6 | 87.18 |
11 | 瓜仔(臀鰭有白緣) | 24.7 | 8.8 | 21.7 | 86.62 |
12 | 紅喉、紅鱸、紅加網 | 29.6 | 14.5 | 24.4 | 86.19 |
13 | 瓜仔(臀鰭無白緣) | 24.7 | 11.6 | 19.1 | 84.16 |
14 | 花斑蛇鯔、狗母 | 30.8 | 8.4 | 23.7 | 82.85 |
15 | 銀紋笛鯛 | 53.1 | 22.8 | 37.3 | 80 |
16 | 馬頭、方頭魚 | 30.2 | 10.3 | 26.5 | 76.81 |
17 | 日本竹筴魚、硬尾仔、巴攏 | 26.6 | 8 | 23.3 | 75.45 |
18 | 金線魚 | 18.3 | 5.9 | 16.9 | 72.46 |
19 | 青嘴龍占魚 | 35 | 12.8 | 31.7 | 69.55 |
20 | 三角仔、短棘鰏 | 16.2 | 8.4 | 15.3 | 68.81 |
21 | 日本的鯛、印章魚、多利魚 | 23.1 | 11.2 | 22.3 | 63.42 |
22 | 烏鯧 | 26.8 | 7.4 | 26.2 | 60.24 |
23 | 盤仔、紅鋤齒鯛、魬鯛 | 16.6 | 5.3 | 16.6 | 54.78 |
24 | 藍圓鰺、四破、硬尾仔、巴攏 | 20.8 | 8 | 20.8 | 53 |
25 | 烏尾冬 | 20.1 | 10.9 | 20.3 | 43.28 |
26 | 嘉鱲、真鯛 | 28 | 21.6 | 34.7 | 40.54 |
27 | 曳絲鑽嘴魚、哇米仔、歪米 | 15.4 | 5.5 | 16.4 | 36.5 |
28 | 赤鯮、黄背牙鯛 | 15.5 | 5.3 | 18.1 | 29.44 |
29 | 花腹鯖 | 32.3 | 19.5 | 34.6 | 28.57 |
30 | 火斑笛鯛、紅雞仔、赤筆仔、黑點 | 18.7 | 9.9 | 21.5 | 27.17 |
31 | 黃尾金梭魚、尖梭 | 28 | 6.5 | 31.1 | 25.6 |
32 | 密點少棘胡椒鯛、雞仔魚、加志 | 31.8 | 12.3 | 45.2 | 23.47 |
33 | 刺鯧、肉魚、肉鯽仔 | 15.3 | 7.7 | 16.7 | 17.71 |
34 | 台灣棘鯛、台灣黑鯛、烏格、黑格 | 20.2 | 17.1 | 28 | 12.73 |
35 | 吉打副葉鰺、甘仔魚 | 14.9 | 10 | 21.2 | 12.64 |
36 | 沙梭、沙腸仔 | 13 | 8.9 | 16.3 | 10.31 |
37 | 藍豬齒魚、四齒仔、西齒 | 19 | 14.2 | 26.7 | 5.29 |
38 | 花身鯻、花身雞魚、花身仔 | 14.8 | 9.7 | 18.6 | 4.07 |
39 | 無斑圓鰺、赤尾、巴攏 | 17.2 | 19.1 | 44.6 | 0 |
40 | 褐籃子魚、臭肚魚、象魚 | 11.5 | 11.7 | 20.3 | 0 |

調查銀雞魚體長相較Lm50體長大幅縮水。(圖片提供/綠色和平)
何宣慶表示,過度捕撈會造成所謂「基因(族群)瓶頸效應」,正常情況下大魚孕卵數高、品質好,下一代品質較佳、存活率高,但當大魚被抓走後,很多中小型的魚會讓自己性成熟,才能趕快產卵、維持族群數量;若剩下產卵的魚都是中小型魚,體型大的基因就會消失,最後魚種就會慢慢小型化。
何宣慶指出,這次調查發現臺灣過去研究魚種Lm50數據缺少可10年、20年相互對比的豐富資料,唯一有比較豐富資料的是「肉鯽仔(刺鯧)」,因此他也呼籲漁業署、水試所等公家機關,著手建立這類基礎資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