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書摘】《不可見的臺灣:農航影像下的異視界》

文/黃同弘 圖片提供/農林航空測量所

林務局農林航空測量所是臺灣國土調查、航拍主責單位,每3年便會重新掃過臺灣每一吋土地。今年適逢農航所60週年,上個月與出版社暖暖書屋文化事業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出版新書《不可見的臺灣:農航影像下的異視界》,匯集過去一甲子精華,從80多萬張照片篩選136張,經嚴謹考據、比對歷史資料,寫下圖說、航向,照見臺灣土地變遷。

過去60年,臺灣從以農立國到工業起飛,農傳媒特別從書中篩選出幾張具有代表性的照片,回顧臺灣農業變遷。

埔心葡萄園

這幀航照攝於彰化縣溪湖鎮、埔心鄉與永靖鄉的交界地帶,沿著舊日牛車路和水路發展而來的路網與糾結的集村,嵌入濁水溪沖積平原上水田間雜旱作如拼花般的各式小區塊農田,構成一幅地景馬賽克。

圖面上方為埔心鄉羅厝村,其間穿行而過的水道,為八堡圳系統下的西溝圳;圖面右下方有一塊長形墓區,為今日的埔心鄉第五公墓,再下方為新館村。留意當時聚落周邊的竹林栽植,竹林包圍的不僅有房舍,還有諸多果園,觀察果園間的棚架結構,可以一一辨識最大宗的葡萄種植的所在,圖面圓圈標示處為永靖鄉四芳村已採收的葡萄園。

臺灣葡萄的推廣栽培始於一九五三年,公賣局以契作方式推廣釀酒葡萄種植。其中彰化員林一代,因土壤肥沃、灌溉方便、日照充足,葡萄生長迅速,農民多採密植栽培,冬季還間作蔬菜。七○年代臺灣葡萄已出現供過於求的現象,但栽植面積仍持續擴張;一九八七年,政府開放洋菸、洋酒進口,而葡萄收購問題終引爆果農與公賣局間的衝突。一九九七年起。公賣局終止釀酒葡萄收購業務,並獎勵果農廢園轉作。雖規模不若以往,但今日彰化縣仍為臺灣最大的葡萄產區,而此間傳統的田疇形態與聚落旁的林園景觀,依舊可於天際飛覽時清楚辨認。

任務種類:水稻遙測 日期:1976/9/5 焦距:208mm 高度:5560ft 航向:S→N

再見相思寮

圖面左半部,道路與糖鐵接近垂直交會處的聚落為相思寮,聚落左側的排水道分隔著圖片左上角的台糖萬興農場與水稻右側的大排沙農場。甘蔗遙測先驅計畫推動之際,全臺甘蔗種植面積約十萬五千公頃,每年蔗糖生產為臺灣賺進大量外匯,且因石油危機之世,蔗糖再製酒精的替代能源選項還讓人寄予厚望,無人可料想,這是臺灣糖業的最後餘暉。七○年代以降,國際糖價長期低迷而國內生產成本逐漸攀高,臺灣糖業由盛轉衰;其後糖廠紛紛遭裁撤或合併,溪湖糖廠最終也於二○○二年停止製糖業務。在這大轉型過程中,交通與供水便利、區劃完整的台糖大宗土地,往往是正式工業區劃推動的主要著眼之處,二○○八年國科會即選定大排沙與比鄰的萬興農場為中科四期基地。

因汙染及搶水問題引發居民抗議並提起行政訴訟,中科四期轉為規劃低用水、低排放產業,且直至二○一八年始通過二階環評初審;圖面範圍內雖已劃上數條寬敞大道,但目前僅愛民衛材設廠投產。相思寮聚落的居民即是最初於此地開荒的農場蔗工後代,經歷抗爭與對話,中科四期相思寮徵收案才得以轉圜,這處百年聚落部分保留,但原本的木麻黃道路與田園景觀已不復存在。

任務種類:甘蔗遙測 日期:1973/3/6 焦距:153mm 高度:3870ft 航向:W→E

魚池茶園

林業遙測先驅計畫在拍攝林務局魚池苗圃前,同段航線攝下了魚池鄉田螺溪一帶。版面由左到右為中明村有水巷至毛蟹穴地界,最下方的坡地屬埔里事業區第七十三林班,可見大面積的杉木造林;此外,坡地上壟狀密集排列的灌木則為茶樹,因種植時間不同及生長差異,壟間土壤的裸露程度也不同。魚池紅茶曾盛極一時,而今茶園地景已改,航拍當時谷地間的美麗水田,今日土地亦多轉作檳榔。

任務種類:林業遙測 日期:1977/1/19 焦距:208mm 高度:7380ft 航向:S→N

丹大事業區

同趟任務中的丹大事業區八林班一帶,林道在山林間彎折攀升,八林班支線上的大面旱作物於深色山林間格外明顯,鮮紅田地為待收成的高麗菜田。圖面中農場右上與左下方可見造林地,右上為柳杉造林,左下(地勢為農場再上坡)箭竹林間沿等高線被清理出條狀裸露地,用以栽植紅檜與二葉松。

丹大事業區原為布農族居地,日治中後期集團移住後,原居各社群被分散往濁水溪畔今日的地利、雙龍、人倫部落,陳有蘭溪乃至於花東縱谷。一九五八年,八林班檜木原始林伐木權為振昌木業孫海標得,其爭取美援,並向退輔會聘用退服役官兵,修築由水里至八林班長達八十多公里、通行卡車的丹大林道,而水里鄉車埕亦因此成為木業加工重鎮,超過三千名員工受雇振昌。一九八五年,此地伐木事業終止,但林道通達處,盜伐與開墾情事屢見不鮮。二○○四年,七二水災重創中部山區,丹大林道孫海橋沖毀,行政院宣示不復建,期徹底解決濫墾問題。

任務種類:森林大火/造林地 日期:1993/1/11 焦距:153mm 高度:15000ft 朝向:3∘

豐丘土石流

一九九六年七月底,賀伯颱風挾帶大量豪雨襲臺,在南投陳有蘭溪一帶釀成重大災害,數條支流淤積的砂石含水量達到飽和,土砂、石礫、岩塊混合成流體,沿斜坡或溪床而降,巨大的破壞力與災害畫面,經由當時新興的二十四小時新聞頻道傳播,「土石流」一詞正式進入國人的視野裡。在農林航空測量所的農災調查報告中,除地質與雨量等天然因素外,道路開挖破壞地表、廢棄土傾倒以及山坡地超限利用、林農改作果園、檳榔園與茶園,皆為致災關鍵。

圖面下方支流牛稠坑溪、筆石溪,與上方的十八重溪皆可見大量土石崩落,陳有蘭溪橋沖毀,新中橫公路與圖面下方的信和產業道路多處中斷。圖面上方為豐丘部落,颱風時上游野溪土石崩落,流出巨量土砂,埋沒十四公頃的果園及葡萄園,類似情景在十一年前的尼爾森颱風時亦曾發生。將觀看視野拉得更遠,比對一九四五年六月的美軍偵照,彼時豐丘下層階地仍為河床,而野溪下方的晚近崩塌面,五十一年後重被土石掩埋。戰後,人們選擇在這不穩定的新生沖積扇上構築房舍、開墾營生,而河流有朝一日尋回它的面貌,災害仿如自我實現的預言。

任務種類:賀伯颱風災區 日期:1996/8/10 焦距:153mm 高度:13000ft 航向: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