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方茶話】什麼是好茶?

臺灣山茶。

臺灣山茶。

文字/攝影 小令

因緣際會下,由前輩老師們的帶領,我們一行人來到張弘陸老師的個人空間。沿著坡邊有幾棵芭蕉,已按鈴等待的我們,透過芭蕉,指認後方樹林中的幾棵茶樹,遠遠看去,要認葉子都不容易,頂多只能辨認相對位置。張老師前來開門引路,從上石階到入屋,簡直像進入一場時空之旅,還沒坐上茶桌,門口一股幽甜沉靜的香氣,已進入鼻息,有點古意,卻不敢斷言香氣到底是來自哪裡。

是豐富的藏茶?焚香?或骨董家具?只能承認自己不懂,但確實香。圍繞主泡的位置,有不少風爐,一開始以為是炭爐,後來才知道是改裝過的電爐,用來煉茶或燒水。

因太過興奮,東看西瞧好一陣子才入席,我像意外掉入兔子洞的愛麗絲,只知道今天是約喝「野茶」,即將赴約前夕,才查到張老師曾在中國長住八年,有做茶的背景;回臺後,主要以做臺灣山茶為主,因為用野放的管理方式,又稱野茶。我問茶樹在哪,老師說森林裡;追問哪裡的森林,老師說,平溪跟坪林的交界――

當老師泡好茶,我看著眼前那杯清淺的茶湯,淡如水色,難以描述的香氣,以及入口的體感,心想:原來這就是野放的臺灣山茶嗎?整個人放鬆到不再有任何疑問,只想純粹喝茶、感受。大概四、五泡過後,身旁前輩問,大家喝這個茶,身體有沒有什麼感覺?

茶席一開始,品嚐了存放四十年以上的普洱老茶,且用張老師特殊的煉茶泡法,幫身體暖起來。接著喝到這款臺灣山茶後,身體覺得神清氣明;喝到後面,整個人體感是平靜舒暢的。

臺灣山茶的茶湯顏色清淺。
臺灣山茶的茶湯顏色清淺。

茶桌上的話題圍繞在什麼是好茶?因為很多人都一直問張老師。老師說,只要喝得習慣,越喝越喜歡,能夠每天一直喝的,就是好茶。

細問下去,老師說:「『香醇氣化』就是好茶,原因是好茶的氣強、分子細,在嘴裡會化開。所以喝完後能讓毛細孔打開,全身會放鬆。」老師補充,這款臺灣山茶因產量少,且少到一個程度,一定要用手工去做茶,而不是機器。

後續,幾款好茶喝下來,沒有感覺任何餓意,但身體卻因時間到了,而產生慣性進食的需求,彷彿飢餓的其實是大腦。聽到有人餓,老師說他煮了花生湯的「封食」已準備好。走進廚房端餐,卻見盛裝花生湯的竟是天目碗。老師笑說,天目適合用來吃花生湯啊,天目當茶杯是誤會。

天目茶碗。
天目茶碗。

我從沒用過天目碗,不管什麼用途,都很可貴。第一次聽到的「封食」,是極細膩的烹調法。封食是老師自創的說法,作法很簡單,外鍋用文火加熱,鍋內有鐵架把內鍋墊高,加水後,利用水蒸氣的熱氣持續在外鍋的鍋內循環加熱,重點是,內鍋要蓋上蓋子,要封住,這樣一來,外鍋中的水蒸氣才不會直接影響到食物;這種方式可以溫和地煮熟食物,又不會煮過頭,水不會稀釋掉食物的風味,能完全保留食物原味,也不用一直在爐前顧火。保留原味的封食概念,跟老師品味好茶的概念不謀而合。

保持茶的原樣,就是樹葉陰乾,即泡。
保持茶的原樣,就是樹葉陰乾,即泡。

作者 小令

景美人,一九九一年生。臺東大學華語文學系畢。專職侍茶數年。著有詩集《日子持續裸體》、《今天也沒有了》、《在飛的有蒼蠅跟神明》、《監視器的背後是彌勒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