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下攝影機掌握投餵時機 AI系統讓蝦肥3成

國立中山大學研究團隊23日發表「AI智慧養殖成果發表會」,利用水下攝影機紀錄蝦子活動力及自動噴餌設施,讓蝦子每週可增重3公克,較傳統蝦塭養殖方法增肥3成,目前已有2間蝦場加裝水下攝影機及噴餌設施。未來3年,研究團隊將挑戰戶外養殖場,希望提高水中攝影機的辨識能力,化作養殖戶在水下最銳利的眼睛。

國立中山大學海洋科學系教授洪慶章表示,研究團隊歷經3年的試驗,研發出可針對溶氧參數啟動的中央排污系統,以及結合AI辨識的水下攝影系統與噴餌設備,養殖戶對水下攝影與噴餌系統詢問度最高。

此水下攝影系統是藉由可見光與紅外線的技術,全天候監測蝦隻的動態,並可結合AI辨識及自動噴餌設備,當影像辨識到投餌區的餌料密度低於15%或其他設定數值,便可遠端控制或由系統啟動噴餌設施,一方面可降低餌料造成的水質污染、另一方面則可精準掌握餌料的餵食時機。洪慶章說,歷經6個月的試驗,透過此系統在校內海水養殖池養出來的草蝦,每週增長的重量可由2公克提高到3公克,較傳統蝦塭養的蝦增肥3成。

中山資工系講座教授黃英哲補充,水質感測器和水下攝影機都有公司開發,但裝了攝影機,「要看什麼才是重要的」,因此研究團隊在計劃初期就與養殖戶接觸,了解需求後才動手開發。而這套系統不只是能整合池內數據協助養殖戶遠端管理蝦池,同時雲端的平台也會記錄水質數據、投餵紀錄及活動力狀態等資料,讓養殖戶的經驗能轉換成可儲存數據,以便能在異地複製經驗,並達到高量化生產的成果。

由水質研究跳到養蝦產業的洪慶章表示,水質控管是養蝦產業的關鍵,水好了,細菌和病毒就不容易找上蝦,研究團隊藉由水下攝影機協助AI辨識的精準投餌,以及整合變頻空壓機的中央排污設施,將草蝦育成率提升至7成,還可以較傳統水車省下3成的電力。

不過,水下攝影設備尚未到全戶外的養殖池試驗過,洪慶章說明,戶外養殖池內因有不同的藻類生態和日光變化,對水下攝影機的影像紀錄能力及AI的辨識能力,都是考驗。中山資工系講座教授黃英哲表示,為了因應戶外養殖池多變及複雜的環境數據,目前團隊也在開發邊緣智慧晶片模組,未來系統在池邊就可處理數據,不需上傳到雲端平台才可以決策,以期符合使用者網路頻寬及資料儲存的需求,並增進辨識系統的效能、降低水下影像系統耗電的缺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