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織物記憶】阿公阿嬤年代的高級衛生紙

將黃麻整齊捲成一捆捆。

將黃麻整齊捲成一捆捆,以利後續進一步取其纖維。

文字.攝影/陳怡君

自從復育黃麻後,經常聽長輩聊起在早年農耕時代,因生活困苦、物資匱乏,人們發展出很多難以想像的生活方式。特別是當提起關於黃麻的過往,他們各個像是話劇演員般越說越精彩,往事彷彿昨日之事般清晰。成長過程中艱辛刻苦的生活經歷,都成了現今回味再三的美好時光。

黃麻,最初由中國移民引進栽種於嘉義一帶,其纖維強度高、延展性低、防水性好、價格又便宜,多用於製作繩索綁豬、綁牛車或挑扁擔。黃麻全株可用,嫩葉經常用來煮麻薏粥,夏天吃一碗可消暑降火氣;黃麻桿可以燒柴煮飯;至於黃麻皮經過一系列取纖過程,會從銀白色的纖維氧化為黃褐色,呈現絲綢般的光澤,因此黃麻又有「金色纖維」之稱。

一般市面上會看到的咖啡麻布袋、麻材質地毯和麻提袋,大多都由黃麻製成。在沒有塑膠的年代,麻布袋主要用來裝貨物,如稻米、稻殼、大豆、蔗糖和煤炭等物資。尤其到了日治後期,適逢第二次世界大戰,稻米、蔗糖等運銷需求增加,日本政府於1934年發布黃麻增產計畫,以臺南為主要實施地,開始大面積推廣種植黃麻,以利穩定提供原料送往臺南製麻廠,種植面積曾一度超過一萬多公頃。

聽阿公阿嬤說,小時候天尚未亮,他們就被爸媽打醒,抓去田裡幫忙抽黃麻皮。大人會把採收好的黃麻整齊排好,在田頭插一根鐵條、木條或竹竿,將黃麻從末端分叉處折斷後,借鐵條之力分離黃麻皮和黃麻桿。有趣的是,分離過程中黃麻桿會往前飛躍,孩子們間會互相比賽誰的黃麻桿射得比較遠,讓阿公阿嬤多了許多童年趣事可供回味。

早期農耕需倚靠大量人力,經常是街坊鄰居互相幫忙。里長會透過廣播告知村民誰家的黃麻田要採收了,需要黃麻桿的村民早上便會到田裡集合。通常不用等到隔天早上,就會看到田裡排著滿滿的占位椅凳──村民看重的不是金錢,而是一根根白皙的黃麻桿。

黃麻桿主要用於燒柴煮飯,其次是作為玩具、釣魚浮標等。最重要的是,黃麻桿可是早期農村頂級的衛生紙──屎桮(sái-pue)的原料。人們會先將黃麻桿裁成15公分長度,剖對半後,再將一端裁出45度角的斜口,避免擦屁股時被刺到。聽說這樣用起來的觸感就像三層衛生紙般柔軟呢!

PROFILE

陳怡君 1989年生於臺南市,正職是園藝治療師,熱愛花花草草,經常運用野地採集植物創作。副業是「巧婦織布工藝工作室」負責人,陪伴與培訓二度就業婦女,讓婦女重拾自信與自我。

利用鐵棍協助黃麻皮快速抽離黃麻桿。
利用鐵棍協助黃麻皮快速抽離黃麻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