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野味】破殼的防彈少年們

《荒野之狼》、《徬徨少年時》

《荒野之狼》(圖片提供/遠流出版)、《徬徨少年時》(圖片提供/遠流出版)

文字.攝影/包子逸

身邊許多男性同儕迷戀K-POP舞臺上那些鉛筆腿的熱舞女團,長期以來我隱約能感受到K-POP無遠弗屆的規模與威力,即使輕度臉盲症患者如我至今仍無法辨識其中任何一位巨星。

第一次意識到這個流行文化產業的野心,並且肅然起敬,是偶然間發現「防彈少年團」(簡稱BTS)的一張正規專輯《WINGS》概念取材自赫曼‧赫賽的小《徬徨少年時》。在BTS助攻下,此書出版銷量一飛衝天,粉絲閱讀並深度解析專輯曲目、MV意象上傳網路分享,文學教授說破嘴都無法感召學生做的功課,流行文化一蹴而就。有趣的是,赫曼本身是相當排拒「大眾流行」集體意識的人,不知他老人家地底有知將作何感想?

《徬徨少年時》少年主角辛克萊出身於崇尚典範、立意良善的虔誠中產家庭,卻在顛簸的成長過程中透過與苦海明燈型的關鍵人物Demian對話,漸漸理解到一味歌頌光明、耽於安逸、疏於思考,壓抑或忽視內心與真實世界的暗黑勢力,只是懶惰與偽善。

Demian曾經告訴辛克萊:「鳥奮力衝破蛋殼。這顆蛋是這個世界。若想出生,就得摧毀一個世界。」這句話正是赫曼的核心思想,人之所以為人,是從拒絕盲目因循苟且、誠實感知這個世界開始,一個人如果只是仰賴原始本能隨波逐流地活著,與獸無異。「大部分人渴望放棄飛行,寧可根據法令規定,漫步於人行道上……」這是因為思辨能力起飛的自由伴隨著責任,學會自處,並建立起自己的世界觀不容易。

《徬徨少年時》被BTS行銷團隊運用來「向經典致敬」策略高明,自此之後,防彈少年團品牌形象順理成章衍生出新一層含意,意味著「不安於現狀,朝著夢想不斷成長的青春」。搭乘BTS順風車的《徬徨少年時》能擊中現下韓國新世代,很可能是因為韓國社會同時受到深刻的基督教義、學歷至上與四維八德的傳統價值影響,這一切都是赫曼在諸多作品中試圖挑戰的威權體系。

一百多年來,赫曼的小說持續為世界各個角落對紀律社會適應不良、總是感到格格不入的少年們帶來安慰。更早的《車輪下》可以視為《徬徨少年時》的前導故事,赫曼透過20世紀初德國一名學霸的失速人生,不遺餘力地抨擊以摧毀個人意志作為教育根本、隱惡揚善又故作清純的社會通病。幾年前在臺灣網路世界瘋狂流傳一首詩〈大人的哲學〉:「讀書是好的但/讀那麼多書可以幹嘛/鄰居小孩是留洋博士那是好的/自己家倒不必了,說來說去/還是考一個公務員最好」、「進步是好的/改變不是/正義是好的/疾呼與奔走不是」,其所諷刺的價值觀矛盾,與《車輪下》、《徬徨少年時》抨擊之出於懦弱的安分如出一轍。

夢境與現實、光明與黑暗、人性與狼性的糾纏拉鋸讓《車輪下》的少年萬劫不復,卻又讓《徬徨少年時》的主人翁獲得解脫,中年之後,赫曼把鏡像的概念變本加厲地寫就《荒野之狼》,以更晦澀的文字警告,耽溺於野性的自由,可能造成反噬。

PROFILE

包子逸 影評人、報導者。熱衷挖掘老東西與新鮮事。喜歡溫暖的幽默,常在荒謬中發現真理。曾獲臺北文學獎、時報文學獎、林榮三文學散文獎,梁實秋文學獎譯文首獎。著有散文集《風滾草》、報導文學《小吃碗上外太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