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雜學】縱橫山野的良伴

文字.攝影/山野廚男

在滿布荊棘草木的野外環境中,想要來去自如,首要之務應該是找到一種能夠殺出重圍的工具,從竹、木、石、角歷經長時間的演進,鐵器發明以後,刀應該是人類開拓新天地的重要功臣;人類的生理界線大幅擴張,心智也因為可靠工具的應用而累積,人的能力獲得器具加持,文明因此躍進。

時至今日,刀也還在人類社會生活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別的不說,就說在最前線的農業生產現場吧!因應不同的生產作業需求,就有相應的特殊設計刀具出現,漸漸形成一種地方特色、部落特性。

方形的廚刀是全臺共通的樣式;刀身厚重的用來斬、剁,輕薄的用來切、削,它所描繪的是廚房作業的普遍樣貌。農事用的山刀則呈現多種變異,漢族習慣用彎頭造型的刀具,兼具鉤與刀的功能,柴刀厚重而鉤短以方便劈砍;草刀輕薄而鉤長,以便於輕快地揮舞,刃長還可依作業特性調整長短與彎度。

原住民習慣用直刀,刀尖採用的角度有銳有方,尖角主要用於突刺,應與山區族群的狩獵習慣相關;方角者刀刃面積加大,易於切、斬動作的施力,在屏東地區的族群比較常用。

因為有了刀,人可以依據需求造出特用工具,又因工具的使用發展成不同的專業技術,成就一個文明的社群。

而從觀察刀的造型,去反推在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們原始的需求與環境樣貌,實在是洋溢著趣味的特殊旅程啊!

PROFILE

山野廚男

南部山區出身,習於山林野地的環境與生活,長年從事戶外活動攝影、文字工作,並領有中餐、導遊、領隊證照,持續探索臺灣山域、古道、野菜等方面的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