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舟地】達悟載舟地的魔幻時刻:飛魚們還在嗎?

文字.攝影/譚洋

那顆放在船裡平衡配重的大石頭,靜靜不說話,像在等待下水的時刻。那位達悟老人一推,前後船頭尖翹的拼板舟滑翔出海;他跳上船,將綁在支架上的兩支白色單槳向後拉動;它們像海中白鰭飛魚的翅膀般開展、飛躍,一邊散落滿身白色浪花,像是跟大海呢喃著幾句再純潔不過的話——我瞬間覺得,世上實在少有手工舟船槳能划得像蘭嶼拼板舟那樣,活躍又從容。

這趟專為划拼板舟而安排的三天兩夜蘭嶼之旅,在第一個下午就達成了願望。飛魚季一過,要乘坐拼板舟是如此輕易,一趟體驗五百元,彷彿在河邊和船家議價擺渡。島嶼東北方的東清部落,停放拼板舟的礁岩海灣,正對著蘭嶼唯二的7-11和一旁夜市攤販,都會時尚與民族風服飾在小路上交錯,人聲車聲鼎沸——從那裡走下海的幾階樓梯,幾乎是整個海島傳統與現代化生活的分界了。

載我出海的黃大哥73歲,運轉船槳像伸展自己的手腳,一一避開灣澳內碩大的礁岩。在夕陽逐漸褪去的魔幻時刻,我們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天。他用拼板舟載客有六年了,遇過各種大小風浪。「浪大的時候,哇,那很累啊。」他穩穩推拉著船槳,船頭破浪劃出一道微笑般的圓弧,往灣澳外划去。

他瞄了一眼自己手腕上的銀白色腕錶。以飛魚為曆法、日月潮汐為時間的達悟長者,被西方的分秒刻度圈繫著。我來得太晚,搭到他們天黑上岸前的最後一班船了。每天推船入海、帶客人體驗的行程,一趟約莫一個小時;十艘船滑翔海上,又在日落時分歸來。我忍不住開始想像拼板舟的「翻船率」(一天可載客的班次)——那瞬間,我自己也被「划船賺錢」的概念,緊緊圈繫著。

拼板舟是達悟海人們的生活工具,如車輛如釣竿如漁網,是身體和文化的一部分。但漢人和歐美「文明」來了,原可造船的青壯年離島工作去了,出海釣飛魚的拼板舟少了,連飛魚數量都在遞減;蘭嶼朋友說,有些六、七十歲的達悟人都未必會造船、漁獵了。這條文化斷層,正在跨代生長。近年來東清、朗島等部落能傳承拼板舟技藝,是為了造新船,來載遊客體驗。能搭上蘭嶼拼板舟是我的幸運,但這份幸運裡是否醞釀著一座小島的苦澀?

PROFILE

譚洋 曾任報社編輯、獨立書店店員。2016年起定居東海岸,現為「夢想海洋生活工作室」草創成員、黑潮海洋文教基金會海上解說員、蘇帆海洋基金會志工。想寫關於海的字,探索更多海洋文學與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