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第一張3D空汙地圖!在地PM2.5嚴重程度即時顯現

空氣汙染危害人體的健康與導致過早死亡(※註1)已是不爭的事實。WHO(世界衛生組織)研究指出,全球 92%人口居住在空氣品質低於標準值的區域,而肇因室外空氣汙染所導致過早死亡的人數每年約300萬人。

WHO在2016年曾彙整各國空氣品質資料,製作「全球汙染熱點地圖」,作為空汙分布的參考資料。現在透過新的科技,我們可以在螢幕上從2D地圖轉為3D地球模型,結合風速,觀看全球汙染狀況的流動方向。

全球首張3D空汙地圖

由AirVisual Earth公司所研發「3D空汙地圖」,致力於以科技結合資訊圖表的方式,提升大眾對空氣品質的了解。該公司由電腦程式專家與環境科學家所組成,將各國的空汙資料連結風速繪製成3D地球影像。

AirVisual Earth表示,這是全球第一個3D汙染地圖,可即時顯示各地PM2.5汙染層級與天氣型態。而目前影響空氣品質的汙染物中,PM2.5體積最小,卻也對人體健康最致命。AirVisual的原始分析資料來自衛星影像與超過1萬個監測站,包含各國官方氣象站與該公司本身所設立的監測站。他們希望大眾能真正了解汙染現狀,並且起身改變。

3D空汙地圖以顏色區分汙染級別,深紅表示極嚴重,也就是在臺灣我們俗稱的紫爆!藍色則代表低汙染。實際操作3D空汙地圖,可以任意點選一地,螢幕左下角會跳出點選區域的經緯度、風速與PM2.5濃度。以臺灣7月29日尼莎颱風登陸當晚,大臺北地區的PM2.5為6.5微克/立方公尺(μg/m³)。

滑一下,了解空氣品質

除了3D地圖外,AirVisual Earth同時研發近6,000城市(包含多個臺灣城市)未來3天的空氣品質預測網頁與APP,讓使用者可在智慧型手機輕鬆檢視。研發團隊希望民眾可提早因應3天後的空汙指數,對即將前往某地旅行或商務人士而言也很便利。

如果全球性的空汙地圖尺度太大,想要查看較小尺度的空汙指數,其實國內環保署網站的空氣品質監測網亦提供區域型的觀測資料。從臭氧濃度、懸浮微粒到PM2.5等有害健康的各種汙染物質監測皆有。

降低PM2.5濃度減少風險,對抗霾霾長路

WHO建議,全球必須將PM2.5濃度的年平均值降至10微克/立方公尺、24小時25微克/立方公尺,才能顯著減少急性與慢性病的風險。臺灣現行PM2.5空氣品質標準為年平均值15微克/立方公尺、24小時為35微克/立方公尺。在對抗空汙這條「霾霾長路」上,面對看不到吸得到的PM2.5,我們還得加把勁趕上WHO標準,不只為了我們這代人的健康,也為了下一代。

(※註1)過早死亡(premature death):在醫學上泛指未達平均壽命即因非傳染性疾病而死亡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