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種冷不是冷?冷氣團阻止秋行軍蟲生長不夠力

近日田間監測發現,秋行軍蟲成蟲密度顯著增加。(圖片來源/豐年社)

即使天氣乍暖還寒,但秋行軍蟲已是蠢蠢欲動,近日田間監測發現,秋行軍蟲成蟲密度顯著增加,根據已回報監測結果的縣市資料,部分地方1張誘蟲黏紙可以誘捕到20隻以上的雄成蟲,防檢局建議近期有新植玉米,例如雲林,或是其他處於苗期的高風險寄主作物田區,都要提高警覺。秋行軍蟲的來源除了臺灣土生土長的之外,也不排除由氣流帶來的境外蟲體。

秋行軍蟲屬於夜蛾類害蟲,乾熱才是牠的最愛,臺灣這個冬季雨量少且氣溫時有飆高,109年初甚至曾經出現30℃高溫。防檢局指出,根據農委會執行性費洛蒙監測結果,佈設於玉米、牧草、甘藷、落花生及大豆(含毛豆)等秋行軍蟲高風險寄主作物產區所誘捕到的雄成蟲數偏高,顯示近期氣溫雖然受冷氣團影響而下降,但對秋行軍蟲族群影響有限,推測秋行軍蟲除在本土立足繁衍外,也不排除仍有隨氣流入境的蟲體。

用於誘捕秋行軍蟲成蟲的誘蟲黏紙。(圖片提供/防檢局)

也會監測田間秋行軍蟲密度的農試所表示,隨氣流入境的蟲體可能有,但現在已非境內秋行軍蟲主力部隊,在臺灣各地落地生根的在地族群,才是主力,觀察成蟲被誘捕的數量,意外發現增多,氣候回暖使得蟲體發育速度加快應是主要原因。至於降雨情形是否也會影響秋行軍蟲數量?研究人員表示,以夜蛾類昆蟲的特性推測,即使下雨下得多,也只是讓成蟲暫時不活動而已,不影響已經鑽入玉米心葉開吃的幼蟲,只有剛孵化的1、2齡幼蟲較無法承受下大雨,因此即使雨量多,對秋行軍蟲整體數量而言,並不構成大問題。

清點秋行軍蟲在臺灣的危害記錄,寄主植物到目前為止,只有:玉米、高粱、百慕達草這3種,百慕達草僅發現1例;金門高粱雖遭危害,但因為施藥防治秋行軍蟲,竟讓高粱收成不減反增5%;去年秋季,秋行軍蟲縱行雲、嘉、南二期作轉作玉米的田區,所幸噴藥都能有效防治。

延伸閱讀》遭秋行軍蟲大面積侵襲的金門高粱總收成竟多5% 關鍵是…

噴藥防治已是發現秋行軍蟲之後的做法了,最好還是能及早阻止秋行軍蟲在田間產卵孵化,才是上策,防檢局建議,作物收成後,田區應該要翻犁、淹水或曝曬,以清除田區殘株及土壤內殘存蟲體與蟲蛹,田區不管理,就會滋生蟲源,影響整體防疫工作效果。

去年秋季,秋行軍蟲縱行雲、嘉、南二期作轉作玉米的田區。(圖片提供/臺南市政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