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屏地區稻熱病現蹤 及時用藥、還要避免氮肥過量

水稻葉稻熱病之典型紡錘形病斑。(圖片提供/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稻熱病是臺灣水稻常見流行病,近來高屏地區因日夜溫差大,晨間易有露水,部分進入分櫱盛期的早植稻已出現稻熱病病徵,高雄區農業改良場提醒,稻熱病發生初期若未適時防治,可能使田間病菌密度升高,讓病害快速擴展,防治稻熱病除施用植物保護資訊系統核准藥劑,也要避免過量施用氮肥,加劇稻熱病發生,使防治成效打折扣。

稻熱病在日夜溫差大、濕度高、晨間露水明顯及通風不良的環境下容易發生。日夜溫差大會降低稻株抗病能力,因此容易染病;農民施用氮肥過高,促使稻葉組織柔軟,則會讓稻熱病菌容易侵入稻株;水稻種植太密,使得田間通風不良,也會讓稻熱病更容易發生。

農民插秧完畢,剩餘的秧苗常會栽種田邊一隅,因剩餘秧苗密植、通風不良,一般會較早發生稻熱病,農友可以此做為啟動防治稻熱病的依據。高雄農改場助理研究員陳正恩表示,當剩餘秧苗出現稻熱病病斑,農友可選用6%撲殺熱粒劑(30公斤/公頃)進行預防;若田間稻株已出現病斑,則可選用41.7%三賽唑水懸劑(1500倍)、20%芬諾尼水懸劑(1500倍)、5%嘉賜黴素可施性粉劑(3000倍)或40%亞賜圃可濕性粉劑(1500倍)等藥劑進行防治。

田邊剩餘秧苗因密植、通風不良,一般會較早發生稻熱病,可做為農民啟動防治稻熱病的依據。(圖片提供/高雄區農業改良場)

高屏地區水稻目前幾乎完成插秧,部分地區早植稻則已進入分櫱盛期,本週白天氣溫回暖,但因日夜溫差大,晨間易有露水,部分水稻栽培區如高雄市大寮區、林園區、美濃區及屏東縣崁頂鄉,田區早植稻已出現輕微稻熱病病徵。

稻熱病菌可危害葉片、莖節及葉舌,初期在葉面上形成褐色或暗綠色小斑點,若環境適合病勢發展,則擴大呈紡錘型;病斑典型的特徵是中央灰白色、邊緣紅褐色,外圍有黃暈,發病嚴重時則會讓葉片枯萎。葉稻熱病若防治成效不佳,病原菌可能於抽穗期及結穗期進一步造成穗頸及穀粒的稻熱病,使得病穗榖粒不充實,嚴重影響稻穗產量及品質。

陳正恩說,防治稻熱病應本於「預防勝於治療」的原則及早防治,防治時應選用植保系統核准藥劑,並選擇不同作用機制藥劑輪流使用,以免病菌產生抗藥性,施用藥劑濃度與方式則須依照推薦方法,以避免藥害發生;此外,應注意氮肥施用不可過量,以免促進病害發展,使防治成效打折扣。

水稻葉稻熱病發生初期之病斑。(圖片提供/高雄區農業改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