種薑帶菌產量恐減5成 種苗場健康種薑生產體系降生產風險

種苗改良繁殖場可生產不帶菌的健康種薑。(圖片提供/種苗改良繁殖場)

國內薑的傳統栽培方式是以收穫老薑作為隔年繁殖的種薑,但若前一代老薑帶有軟腐病、萎凋病、根瘤線蟲等病蟲害病原,下一代生產過程中就可能發病,發病嚴重者甚至可讓農民收成產量損失一半以上。種苗改良繁殖場經3年研發,已建立包含品種篩選、病害檢定及組織培養技術在內的健康種薑生產體系,可生產不帶菌的健康種薑,幫助農民降低生產風險。

薑的專業栽培者每公頃可有4.6萬公斤產量,但若種薑帶病,生產過程中發病嚴重者,可讓產量減損達5成以上,且由於種薑的成本約佔薑栽培所有生產成本的一半,健康種薑對農民格外重要。

種苗場以組織培養技術培育薑苗,薑苗必須經過病原篩檢,確定不帶病原才會進行繁殖,如此可生產出不帶菌的第一代(G1)種薑。種苗場助理研究員簡怡文表示,薑好發的真菌性病害軟腐病、萎凋病在組培苗階段會先以肉眼辨別篩檢掉,再透過分子檢測技術檢測是否有胡瓜嵌紋病毒(CMV),並以選擇性培養基篩檢細菌性病害青枯病;等到定植培育G1苗時,再用可抑制軟腐病及萎凋病病原菌生長的木黴菌,混入經蒸汽消毒沒有根瘤線蟲的栽培介質,以確保所培育出的種薑不帶菌。

薑組織培養瓶苗。(圖片提供/種苗改良繁殖場)

種苗場所建立的組織培養技術,瓶內苗增殖倍率可有3至4倍,增殖一次生長週期2個月,不僅繁殖倍率高,且可預估生長週期,有別於過去種薑品質具高度不確定性,透過此組培技術便可以穩定生產健康、具品質一致性的苗株。

此外,種苗場還依據產業需求,納入薑農參與,選拔出產量、風味符合農友需求的品種,包括常見的廣東薑3個品系,辛辣度較高的竹節薑,以及大憨、泰國薑(南薑)等不同品系,以確保種薑培育符合產業需求。

臺灣薑產區主要在南投、臺東、宜蘭及苗栗等縣市,近十年來全臺栽培面積約1000公頃上下,年產量約3萬公噸。種苗場場長張定霖指出,臺灣種薑產值達3億元以上,但過去都是農民自行留種,品質不穩定,種苗場已建立健康種薑生產體系,未來可望藉三級繁殖制度,讓專業農戶或種苗栽培場生產適合種植的第三代(G3)種薑,幫助農民降低生產風險,穩定收益。

國內栽培最大宗的廣東薑。(攝影/游昇俯)

健康種薑定植盆苗。(攝影/游昇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