病蟲害的聰明管理學,IPM 全方位提升農業經濟效益 – 捨棄農藥全效思維,整合發展最適策略

文/雷家芸 圖片提供/楊秀珠

關於IPM 原文字意分別為「使成一體」(Integrated),指整合各種防治方法,擬定一個合適的防治策略;「害物」(Pest),泛指所有不利於作物生長的生物,包括病害、蟲害、草害、其他有害生物;綜合而成一種管理(Management)方式。

IPM 包括3 項基本原則:將害物族群維持於經濟危害之下,而非徹底滅除;降低害物族群時,盡量採用非化學製劑的防治方法;當藥劑應用已無可避免時,宜選擇對生物、人類及環境影響最低的藥劑。

因此,「整合管理」的定義可解釋為在農業經營系統下,利用多元化防治方法控制害物族群,降低其經濟危害至可接受標準下,意即維持生態平衡的狀態,而非「趕盡殺絕」。進而降低作物損失,並配合正確使用農藥,生產高品質作物,兼顧有益生物、人類及環境的作物管理方法。

時時監控紀錄,診斷決策不馬虎

IPM 是整合多種防治方法的管理策略,預防為主、治療為輔,依據成本、技術水平、作物種類、藥劑進行靈活應用,並考量環境、社會等因子。

其管理模式並非一成不變,往往受耕作時特殊害物發生狀況、當地農業政策、周邊農民及社會經濟所影響,良好的整合管理並非作物只有一項最好解方,而是針對不同狀況皆能發展出一套最適策略。因此,「因地制宜」為IPM 執行過程中極重要的概念。

IPM 是一門跨領域的應用管理科學,是一項複雜度高卻具高效益的技術。農民於田間應用時可利用害物診斷、處方應用、害物預防及監測等流程,使IPM 順利執行。

正確診斷為防治的基礎,未確定作物不正常原因而擅自進行防治,往往無法對症下藥而徒勞無功,甚至造成更嚴重的危害。因此,進行病蟲害診斷前,農民必須瞭解何謂健康植株,其特徵包含植株挺立或硬實,組織表面緊繃呈保水狀;植物器官如根、莖、葉、花、果實、種子等形狀或顏色均勻,無不規則破損或變色;植物生長速率適中,與其他同種植物生長速率相同,無太快或太慢現象。當植株失去健康特徵出現受害症狀時,即進行診斷作業,害物診斷目的在於確認影響作物的關鍵害物,例如植體上出現咬痕或破壞狀,可見蟲卵、蟲體或蟲糞,是否有明顯可見菌體或出現系統性症狀等,判斷是否為動物或病毒所害,並做為防治之依據。

更多內容請見《豐年》2018年03月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