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世界各國明星熊看保育:「白熊計劃 × WILD-LIFE」攝影聯展導覽

一位是旅臺的法國攝影師,一位是旅荷攻讀藝術碩士的臺灣青年,素昧平生的Jimmy Beunardeau與羅晟文,各自離開家鄉、繞過半個地球,分別用鏡頭將動物的影像帶到大眾面前,與我們展開一場「人與動物關係」的對話。自 7月起,兩位攝影師的「黑白雙熊」連袂於臺中舉辦特展,在展期之內,我們將以每週一篇的方式,為您帶來作者的親身解說以及專家們的深度分析,歡迎鎖定。

講者簡介

任教於屏科大野保所的黑熊保育專家黃美秀教授,是臺灣第一位黑熊研究者,除促成Jimmy Beunardeau、屏科大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與挺挺網絡社會企業的合作之外,本次特展也貢獻多年研究經驗,引導群眾如何藉由展覽,獲得對野生動物真正的認識;同時幫助我們理解圈養動物的個體福利與野外族群的物種保育之間的差異。她說:「唯有對兩者正確的認知,才能進一步將關心,化為有用的力量。」

今天我貫穿全場的主題:其一,在圈養環境下,我們在乎的是動物福利,關心的是動物個體;其二,在自然環境下,我們談的是保育議題,在乎的是野外族群及物種的滅絕與否。

相信在動物保護的同溫層中,99%應該都反對像熊這樣大隻的動物被關在籠子裡,因為這涉及到動物福利。不過我們來想想,當大家一致在乎「動物園那隻北極熊過得好不好」之時,是否也會同時思考,住在北極那邊的熊,是不是即將瀕臨滅絕?

有不少人認為,這是兩個世界的事情,但在保育資源有限之下,我認為其實兩者休戚與共,都需要被重視。這次展覽,我們會看到很多熊的問題,也將會帶到臺灣的環境問題。保育需具備國際視野,但保育行動是相當在地性的。

晟文的「白熊」研究的是動物園,我的「黑熊」做的是野生動物保育。可是不管動物園、海洋生物博物館、遊樂場,甚至這次合辦展覽的野生動物收容中心,我必須說,對我來說都一樣,牠們都「出現在不該出現的地方」,差別是來源不同,以及這些單位保留動物的目的不同。

「覺得熊很可愛的請舉手?」當我們還很小的時候,幾乎都認為可愛,可是長大之後很多人只想問:「可以吃嗎?」和「牠會吃人嗎?」亦即很多人覺得熊是猛獸,因此就會很危險。

所以喜歡動物,不是自嗨「我明明覺得牠很可愛」就行;看展的時候,還要理解動物的處境,並產生同理心,才能幫助別人也正確理解牠們。

目前全世界的熊共8種,除了非洲、澳洲,全球都有分布,且除美洲黑熊之外,多爲需要受保護的保育類動物。

圈養?保育?──借鏡全球明星動物:貓熊

理論上,臺灣人最熟的不是台灣黑熊,而是貓熊。最紅的圓仔,兩年前打賣萌的文宣戰時,貓熊還是瀕危物種,數量只有2千隻。

可是為什麼我們接收到貓熊圓仔的大量資訊,已知牠在中國有60幾個保護區,牠卻還是瀕危物種?

是全球暖化?棲地喪失?繁殖困難?食物缺乏?還是貓熊皮草?貓熊是中國大陸的國寶,誰敢穿牠的皮應該就死定了。

很多動物死的比活的值錢,只有貓熊例外,因為所到之處全部掀起「貓熊熱」。對中國來說,除非有外交助益,否則不輸出貓熊,而且「租金」300萬美元,生小貓熊還要遣回「祖國」,日本就是個例子。因此貓熊是政治籌碼,甚至可以為牠把保護區裡的村民移出。

至於繁殖困難,後來研究發現,只有動物園的貓熊才不會生,因肥胖導致不孕或生育力下降,還有性擇的微妙因素。但在野外,貓熊2~3年一胎,一般來說,只要雌性一生能生兩隻,族群就可維穩,貓熊順利的話一輩子生5隻,數量照理不會下降。

所以貓熊為何滅絕?答案是竹子。

貓熊食性愛吃箭竹,當箭竹大量開花,接著會大量死亡,且箭竹有抑他性,範圍之內其他竹種生存機率很低,因此一開花,貓熊就必須離開棲地另謀生路,但卻因為棲地的「破碎」走不出去(即便擁有60幾個保護區)。

所以是綜合了貓熊食性、箭竹特性、棲地破碎化等原因,整個才導致了貓熊的瀕危,而非單一因素。

貓熊現在仍為瀕危物種,其原因包含食性、棲地破碎⋯⋯等多種原因。

我之所以會特別丟出「貓熊梗」,是想激發各位的思考——我們接收大量訊息(即便是貓熊這樣強力曝光的物種),卻獲得一堆錯誤的刻板印象而不自知,這樣對物種保護真的一點幫助也沒有。

早期認為貓熊的瀕危是不會生,所以從1980年開始,中國抓很多做人工復育,而且還有世界野生動物基金會的加持,因此全球大型瀕危物種的圈養,比例最高是貓熊,野外不到兩千隻,但圈養將近350隻。

圈養的貓熊每隻從小就是搖錢樹,有專家與特定保母的照顧,住的地方都叫「別墅」。貓熊非常吸睛也十分吸金,全球少數錢花不完的保育動物之一便是貓熊。且很多民眾從保護區看到貓熊便心滿意足,認為這樣保育就算成功了。

很多人跟我說:「台灣黑熊數量少,野外又有盜獵,應該把黑熊集中起來,給予貓熊待遇。」如果這樣的話,我就不用翻山越嶺做研究,可以直接開車去上班,而且僅剩的200隻台灣黑熊,很快地10年就可以變1000隻。

這樣不好嗎?很多人會說這樣很好,也有人心裡會OS:好才怪。從以上得知貓熊的動物福利真的沒話說,但保育的目標在哪裡?貓熊復育半天,做很多人工繁殖,近幾年卻承認犯了明顯錯誤,發現大多無法回歸山林,例如第一隻風光野放的祥祥,出去3個月就死掉了。

但是,中國政府有可能為黑熊投注那樣龐大的經費預算嗎?臺灣不像中國大陸集權,可以說幹就幹;也不是每種動物都像貓熊獲得如此恩寵。(像活取熊膽的工業也是中國政府帶頭幹的)

中國每10年會花大量經費進行貓熊「熊口普查」,送數百人上山地毯式尋找熊跡。(如果臺灣要普查黑熊大概需花一億臺幣)

第4次普查後,他們對外宣稱,族群增長20%。雖數據有爭議,但因中國近幾年投注大量經費,至少看不出族群下降趨勢;且熊貓棲地即便破碎,但保存很好,甚至叫民眾遷村、做水土保持、退耕還林等,所以棲地逐漸回增;加上嚴刑峻罰、教育宣導有成,大家不敢動牠寒毛。

所以這兩年國際自然保育聯盟宣布貓熊不再瀕危,因為未來下降的機率不大,而且前景亮麗。所以雖兩千隻幾乎是大型動物可以永續的底線,貓熊某種程度來說,仍是中國保育的大勝利。

圈養?保育?——反觀也是明星的極地動物:北極熊

北極熊是最晚演化的熊種,牠跟棕熊的親緣關係最近。野外推估大概2~2.5萬隻。北極熊數量兩萬,從易危物種中升級(變成受威脅物種);貓熊數量兩千,卻從瀕危中降級,為何?
因為全球暖化之下,沒人看得到北極熊的未來。因此數量沒有意義。

科學家大膽預測,倘若主食海豹的北極熊不改變食性,繼續只吃肉、不吃藍莓,勢在必「絕」。科學家觀察,夏天藍莓結果時,北極熊上岸即便被藍莓染成藍熊,對這種果實卻仍無動於衷,不知這是可吃的食物。除非未來有哪隻開竅了、演化了,北極熊就得救了。

但,北極熊不見又怎樣呢?就如同台灣的雲豹已經不見了,我們似乎也沒怎樣啊,所以接下來台灣黑熊也會不見,那又如何呢?

教科書都說:「牠們是食物鏈頂層,失去牠們,會生態失衡」。這確實是「標準答案」。我來到這個圖書館,發現年輕人全部都在看書。我們把人生精華全花在背誦標準答案,我來到這個圖書館,發現很多打算考大學的年輕人都在看書。我們把人生精華全花在背誦標準答案,但對「生態失衡」四個字,真的有感嗎?

想要有感,就要直到發生像PM2.5的空氣污染,孩子會過敏、我們夜晚會咳個不停;或像氣溫上升,夏天熱得半死,人都快中暑了──可是這時再來有感都已經覆水難收了,然而無感就沒人覺得重要,這正是人性矛盾之處。每個人都知道標準答案怎麼寫,但行動意願都很低;我問小學生都曉得北極熊要好好保護,可是冷氣依然照吹。

在全球暖化的情況之下,除非北極熊改變食性,否則面臨的仍是絕種的困境。

狩獵?保育?——借鏡美洲棕熊、黑熊

棕熊,特徵是背肩壟起,因為前肢使用機率高、肌肉發達。目前預估有20~25萬隻,電視上常看到牠在吃鮭魚,感覺好像未來前景不錯。

可是現存除了阿拉斯加,從北美到墨西哥,很多地方都滅絕了,即便是保育興盛的北美洲,棕熊棲地面積也減少50%。加州的州徽是棕熊,為了名實相符,甚至還必須從別的地方抓來野放。

本來在美國法案裡,棕熊是瀕危物種,但近來發生很多棕熊與畜牧業的衝突、獵人也討厭棕熊吃他們的獵物,因此美國最近將棕熊除名,變成一般物種,意味可以合法狩獵。可見完全是人在決定動物的未來。

再看美洲黑熊,數量約有90~100萬隻,但棲地面積也減少一半左右,目前只分布美國、加拿大,其他地方大多沒有了。

美國也合法狩獵黑熊,但嚴格禁止買賣,以免導致非法狩獵。在美國,人與熊共存的模式稀鬆平常,自家後院甚至可以看到熊,所以人跟熊的文化,也可以決定動物處境。

棕熊的生存情況也不樂觀,但近年仍被美國除名,可合法狩獵。

狩獵?保育?——反觀台灣黑熊

黑熊長得都差不多,亞洲黑熊分布18個國家。所謂台灣黑熊、日本黑熊,不是地名,而是因海峽隔絕造成基因無法交流的亞洲黑熊7個亞種之一。但世界物種急速滅絕的趨勢,亞種有時也已不再是議題,大型動物遭遇禍害,族群數目降低的速度最快,對開發的敏感度也比小動物更大。

臺灣哺乳動物科研數據最詳細的,之一是台灣黑熊,北從南北插天山、南到大武山自然保留區,東海岸殘存一些,北部狀況最差。主要分布於玉山國家公園與關山野生動物重要棲息環境。

台灣黑熊耳朵又大又圓,熊掌像紅龜粿般厚實,像人一樣腳掌著地,重要是有5個指頭,爪子長5公分,但不會像貓一樣收縮。好奇時有時會站立,也會兩腳走幾步路,因為熊其實是用「鼻子看世界」,幾公里遠都聞得到。熊也會爬樹,從小會走路就會爬樹。V型月斑其實是淡黃色。

母熊有6個乳頭,照說最多可生6胎,但台灣黑熊一次最多生2-3隻,不是生產力低,食物越豐產仔才會越多,必須一年四季都有食物才有辦法。牠們春天吃草、夏天吃漿果、秋冬吃栗實。熊80~90%吃植物,季節性食物缺乏時也會吃葷。

理論上臺灣幾乎禁獵,但熊為何會越來越少?而美國開放狩獵,族群卻沒有往下掉?

歐美有些地區開放狩獵,以申請狩獵執照的方式開放合法狩獵,限制狩獵總量,且通常規定一人一年只能打一兩隻,且政府以此收入回饋野生動物經營管理,有錢有人可管理,每年做研究、公告規範狩獵量。我們若基於動物福利,反對獵殺無可厚非,但也需要破除一些迷思,並考量其他人的需求。管控人為所致的死亡率不超過自然死亡率,物種數量就會上揚,族群就會健康,這才是開放狩獵的前提。

根據調查,林務局第一線野外從業工作人員曾有80%反映,台灣熊越來越少的原因乃是非法狩獵,爲所有威脅因素排名第一。山上雖禁獵,但常看到陷阱,我從事捕捉繫放多年,27隻中有一半都是陷阱下虎口餘生的「斷掌熊」。十幾年前如此,十幾年後依舊如此,威脅沒有減少過。所以國家雖明定禁獵禁賣,但有無足夠的查緝?

臺灣《野生動物保育法》公告快30年,台灣黑熊一級保育的魔咒從未拿掉過。幾年前報紙還曾出現「熊掌宴」,只要有市場就會有人抓,所以,我呼籲一般人不要購買任何山產,沒有消費,就不會有傷害。台灣黑熊保育都來不及,再獵就沒有了。

黃美秀從事台灣黑熊捕捉繫放多年,竟有一半都是陷阱下虎口餘生的「斷掌熊」,可見盜獵之猖獗。

保育談的是族群與牠賴以生存的環境

想要保育健康的熊族群,就要有好的棲息地。當我們談野生動物時,都不是談單一個體,而是談族群與牠賴以為生的自然環境,而這個環境,絕對不是人為環境。

所有野生動物棲地碎片化的問題都很嚴重,尤其經濟發展迅速,但人民素養沒相對提升的話,對環境的破壞,是等比級數的增加。我的朋友在泰國研究,發現只剩保護區有熊的殘存族群,當族群很小的時候,只要一有天災人禍,物種很快就會消失。

全世界8種熊當中,目前沒受威脅的只有棕熊與美洲黑熊。像眼鏡熊,大多分布在南美偏遠地區,人熊爭地問題嚴重,棲地小、被壓迫,導致為食物與人衝突,畜牧業看到牠格殺毋論。懶熊,分布在印度、斯里蘭卡等地方,專吃白蟻,又稱「熊族吸塵器」,也有人熊爭地的問題。臺灣何嘗不是如此?鳩佔鵲巢、乞丐趕廟公。倘若思維不改,人永遠最大,則這綠色星球將永無寧日。

像馬來熊,住在東南亞熱帶雨林區,是全世界最小的熊,瀕危最大的原因,是棲地被人類焚燒,改植經濟作物,所以如果想關心這種動物,請盡量抵制棕櫚油。

全世界體型最嬌小的馬來熊,所棲息的東南亞熱帶雨林區,近幾十年遭大量砍伐、改種棕櫚樹,犧牲了雨林動物們賴以生存的家園。

庇護台灣黑熊=庇護臺灣眾生

熊是所謂的庇護物種,以黑白雙熊為例,台灣黑熊的活動範圍有550平方公里,等於超過一半的玉山國家公園;北極熊甚至高達90萬平方公里,將近30個臺灣,所以當我們保護熊的時候,萬物眾生也雨露均霑,都受到保護。

另外,台灣黑熊便便裡有兩萬顆種子,牠們帶著種子長距離遷徙,經過消化道種子發芽率也提高,會影響野生族群演替,所以同時也是森林重要園丁。

上個月南韓國家公園署來了解台灣黑熊,因為南韓的黑熊幾乎滅絕,近20年的復育計畫之後,目前估計野外約有50隻黑熊,一年要花費至少一億以上。聽完我的台灣黑熊簡報之後,因此他們推估台灣黑熊保育至少一年要花3億。結果我跟他們說:「其實才200萬台幣。」他們完全無法置信。

我們口口聲聲說保護環境、保護動物,但目前中央之於野生動物保育經費總共才約7千萬元,相較10年前的2.7億,如今只剩零頭。保育除非政府有心,否則瀕危物種其實跟一般物種沒兩樣;政府前瞻8,800億,又有多少為環境問題對症下藥?因此想為動物發聲的朋友,請看見這個「我們看不見的眾生」真正的生存困境,主動給「需要選票」的政府壓力。

活動資訊

展期:106.07.01~106.08.27(週一休館)
地點:國立公共資訊圖書館-藝文走廊(臺中市南區五權南路100號)
展者:羅晟文、Jimmy Beunardeau、國立屏東科技大學保育類野生動物收容中心
策展:挺挺網絡社會企業
開放報名:系列講座、影展、論壇報名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