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物主場我來挺】塑膠垃圾的終點不是垃圾桶,也不該是大海!

內容提供/ 動物當代思潮 文/ 李娉婷 圖片提供/ 島人海洋文化工作室

因應2017挺挺動物生活節主題專區規劃,動物當代思潮特與農傳媒、挺挺網絡社會企業合作,開闢【動物主場我來挺】系列專題,包含金門、小琉球、龜山島等地的野生動物救援行動,以及里山龍貓森林計畫、動物的路殺大調查、友善石虎農作等發生在農村與郊野的動物議題,歡迎持續鎖定。

 

2015年8月,一支科學家在哥斯大黎加外海救助海龜的影片被上傳至Youtube,影片中科學家從一隻欖蠵龜的鼻孔拉出總長約10公分的吸管,令許多人大感震驚,也讓塑膠垃圾問題一時間受到許多關注。

事實上,這樣的狀況不單單出現在哥斯大黎加外海!「全球性的問題不只暖化,還有海洋塑化,幾乎所有擱淺海龜的肚子裡,都能發現塑膠垃圾。」島人海洋文化工作室的蘇淮,因為身兼潛水教練及海洋生態影像工作者的雙重身份,令他一年幾乎有2/3的日子泡在海水裡。

他說,每當大雨過後,海面之下等待他的,就是滿滿的塑膠垃圾。蘇淮形容,那時的大海,就像許多環境保育工作者所稱的一樣,是一碗「塑膠濃湯」。

生活在塑膠濃湯中,所有生活在海洋的生物全數都是受害者,被迫飲用這些無法消化的千年垃圾;而和塑膠垃圾一樣隨洋流而居的海龜,誤食塑膠的機會又比其他生物來得更大。海龜鼻孔拉出吸管的影片,或多或少地影響了一部分人的生活習慣,而島人海洋文化工作室也正持續進行這樣的宣導——不斷記錄海中所見,希望能提醒在陸地上無所知覺的人,我們的日常方便,對環境是如何造成巨大傷害。

環遊世界的潛水客,為海龜停留

島人海洋文化工作室由蘇淮、陳芃諭所共同成立。其前身是自2007年就開始撰寫的「島人部落格」,記錄世界各地的海下風景。但熱愛潛水的兩人,在看過無數他國壯麗的水下景色後,他們選擇回到臺灣,不過,並不是出於思鄉情感,而是因為我們周圍的這片海域,確實值得探索——「一開始我們只是想分享臺灣海洋的美好,然而臺灣人對水、對海洋比較恐懼,因此很多人從來都不知道,澎湖有些地方的珊瑚礁,比澳洲的大堡礁還美麗。」蘇淮說道。

受到東北季風影響,臺灣的冬天多數地方較不適合潛水,澎湖、綠島、蘭嶼等離島都因風浪變大,所以適合下水的時間變少。不過有個例外!離島中唯有小琉球受東北季風影響較小,冬天的水溫依然宜人;加上熱愛潛水的兩位島人,也因為去小琉球「過冬」時遇上海龜的經驗,讓他們對小琉球產生興趣,進而決定在此長駐,並開始了解海龜、向大眾介紹海龜,同時推廣減塑生活。

島人海洋文化工作室的蘇淮(右)、陳芃諭(左),除了潛水課程外,也透過蘇淮的影像及陳芃諭的文字,積極向大眾推廣海洋文化、邀請民眾一起加入減塑生活。

在小琉球遇上海龜,不算巧遇

蘇淮說,他第一次到小琉球潛水就看到海龜正在進食,尤其還剛好遇上的是一隻不怕人的海龜,他在驚喜之餘,開始探索此地,才知道小琉球是全臺唯一在非人為干擾下,可定期、定點在水下看到大型海洋生物的地方。

騎車繞一圈只要20分鐘的這個小島,四周都被海龜圍繞,「這裡可能是全世界海龜密度最高的地方了!」正因四季都能潛水的特性,加上想探索小琉球吸引海龜的原因,讓島人在2015年底時,決定長駐小琉球。

小琉球海龜多,當然也吸引許多研究團隊來到此地。不過,由於設備與時間的限制,以及海龜有90%的時間都在海裡的緣故,臺灣的海龜研究較為被動。

蘇淮說,一般研究人員通常只能在海龜上岸後進行觀察,較少真的潛到海裡,也因此相較於海況若好幾乎天天下水的島人,當他們與研究人員分享海裡看到的海龜,才發現許多的海龜行為,連研究者過去也前所未聞。例如牠們會有類似打哈欠的行為,也會有像貓抓頭一般的動作,人類對海龜還有太多的未知,讓島人興起長時間觀察海龜的想法。

小琉球有「海龜之島」之暱稱,一般新聞媒體會以海洋大學研究團隊所估計的163隻,作為小琉球海龜數量的依據。不過蘇淮特別提醒,163只是個平均數,小琉球的海龜量是浮動數字,很可能會隨著季節、水溫、洋流、潮汐等因素的改變而有所不同。此外,小琉球的海龜雖多,其中卻有不少是把此地當成「海龜中繼站」,只待一小段時間就離開,要確認究竟有多少海龜長駐,則要有長時間的個體辨識紀錄才行。

許多的海龜行為,連研究者過去也前所未聞。圖為打哈欠的海龜。

從小琉球出發,全臺海龜點點名

看過《海底總動員》的人,應該都對小丑魚的爸爸馬林,跟著一群海龜隨強勁的洋流加速旅程有印象。這段「洋流滑水道」的片段,可是有其根據的!蘇淮說明,小海龜在海灘孵化、回到大海後,會順著洋流生活,直到背甲長到約30公分大,才會找尋覓食地停留。若是長期居留在那個海域,則會成為「久留龜」,但大多時候,海龜都是來來去去的一群旅行家。

要分辨海龜是海域的久留居民或暫時的過客,可以從海龜臉上的鱗片分布加以判斷。除了研究人員,最常看到海龜的人,就是潛水客及相關業者了。長時間待在小琉球海面之下的島人,已經足以讓蘇淮能夠靠著鱗片來辨識出「大古」、「吃貨姐」、「刀疤」等幾位海龜朋友。他表示,目前所紀錄到的海龜,沒有一隻臉上有相同的鱗片分布,若是每個海域都能有像島人這樣的長期觀察者,就能建立出「臺灣的海龜地圖」,用以輔助科學研究。

因此,島人與海龜研究者「海龜姊姊」,以及幾位關心海洋的朋友,一同發起「海龜點點名」活動,邀請全臺所有的潛水客一起參與,若是帶著相機剛好遇到一隻海龜,在確保自身安全無虞、不驚擾海龜的情況下,拍攝海龜左右臉及全身的照片,透過「公民科學家」的形式,點名每一隻經過臺灣或住在臺灣的海龜。

此外,遊客多的時候,在熱門景點的海面上,甚至都能看到一層防曬油!蘇淮表示,雖然部分業者會告知觀光客不要擦防曬油下水,但畢竟還是少數,只能減少一小部分汙染;加上海龜棲地附近越蓋越多的新民宿,都是令人不安的警訊。自然觀光資源若沒有設立發展停損點,總有一天會被耗盡,不久之後的小琉球海底,就可能只剩下塑膠垃圾。

每隻海龜臉部鱗片的形狀、排列方式和數量都不相同。

島人與海龜研究者發起的「海龜點點名」活動,邀請全臺所有的潛水客一起參與,點名每一隻經過臺灣或住在臺灣的海龜。

小琉球保育海龜有成?

雖然被稱為「海龜之島」,不過對於小琉球是否保育有成,蘇淮沒有直接肯定的答案。「小琉球大部分的海龜是綠蠵龜,只有非常少量的玳瑁。綠蠵龜以藻類為主食,玳瑁則是吃珊瑚較多。」蘇淮說,藻類和珊瑚通常是競爭關係,如果綠蠵龜是因為食物來源充沛而聚集小琉球,並不見得好事;此外,小琉球除了海龜,其他的魚類數量並不豐富,缺乏生物多樣性的海洋,其保育成果仍要畫個大問號。

而且,也因為海龜的名聲大,讓小琉球的遊客越來越多,去年雙十連假,小琉球一天遊客量破萬人,「平常要開20分鐘的船程,連假為了增加載客量,可以縮減到13分鐘完成。」

過度密集的交通船,對海洋生物而言是莫大威脅:小琉球已不只一次發現背甲或腹部受傷的海龜,裂痕狀況顯示受到巨大撞擊,疑似被船隻的螺旋槳劃傷,且多數這樣的海龜被發現時,已經死亡。

此外,遊客多的時候,在熱門景點的海面上,甚至都能看到一層防曬油!蘇淮表示,雖然部分業者會告知觀光客不要擦防曬油下水,但畢竟還是少數,只能減少一小部分汙染;加上海龜棲地附近越蓋越多的新民宿,都是令人不安的警訊。自然觀光資源若沒有設立發展停損點,總有一天會被耗盡,不久之後的小琉球海底,就可能只剩下塑膠垃圾。

一起隨著洋流而來

儘管小琉球現有「小琉球海洋志工隊」,每週自發潛入海中撿垃圾,時間已長達八年,甚至還撿出專業分工,找認識的人做專用的收垃圾網袋、分水下組及水上組等,不過海中的垃圾卻彷彿永遠撿不完。

每當大雨或颱風過後,海面下的塑膠垃圾更是滾滾而來,蘇淮說,馬桶、電池、各種日常用品他都撿過,還能從垃圾上的標籤得知它們的「產銷履歷」,像是屏東東港、高雄來的飲料杯。

每當大雨或颱風過後,海面下的塑膠垃圾更是滾滾而來,還能從垃圾上的標籤得知它們的「產銷履歷」。

小琉球海洋志工隊每週自發潛入海中撿垃圾,不過海中的垃圾卻彷彿永遠撿不完。

蘇淮表示,垃圾掩埋場如果建置在溪邊或海邊,垃圾很容易就被沖刷入海,造成環境的二次汙染。島人和小琉球海洋志工隊都知道,他們無法將海中的垃圾撿完,但一次又一次潛入海中拍攝海廢畫面、撿回大量塑膠垃圾,為的是不斷提醒陸地上的人──我們從海洋回的這些垃圾證明了資源回收桶不一定是你以為的塑膠垃圾終點我們為了貪圖生活的方便海洋帶來這樣慘不忍睹的後果,改變之道,唯有減少塑膠的使用才是最有效的方法。

所以,儘管知道憑一己之力,永遠也撿不完海中的垃圾,他們仍不斷進行淨海、淨灘活動,希望透過最真實的畫面,持續向民眾傳達警訊。

看完這些怵目驚心的照片,你是否願意一起加入減塑生活的行列?就從隨身攜帶「減塑四寶」(環保餐具、水壺、購物袋、便當盒)開始吧,一點都不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