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廚餘風險】非洲豬瘟傳染風險下,廚餘養豬如何兼顧防疫、環保與產業?

文/林慧貞

攝影/謝佩穎

中國傳出東亞首例非洲豬瘟疫情,聯合國糧農組織警告,病毒可能藉豬肉加工品傳播到韓國、東南亞,過往巴西、葡萄牙的非洲豬瘟疫情,就是透過食物傳播,豬吃了來自疫區、未經高溫處理的飛機廚餘而染病。農委會副主委黃金城曾指出,若疫情持續升溫,風險太高,可能考慮禁止用廚餘養豬,但臺灣目前約有一成養豬戶採廚餘養豬,且大多是傳統黑豬,如何在防疫、環保、養豬文化、農民生計間取得平衡,考驗農政單位的風險溝通能力。

廚餘若未高溫消毒,傳播病毒風險高

非洲豬瘟病毒生命力頑強,根據世界動物衛生組織(OIE)和多國科學家研究,非洲豬瘟病毒可存活在冷凍豬肉1000天、冷藏豬肉100天、醃製火腿肉140天、豬舍1個月、豬隻糞便11天,也可透過人類的衣服、鞋子、車輛傳播。

中國8月3日向OIE通報瀋陽市爆發非洲豬瘟疫情後,鄰近的韓國、日本都加強了邊境檢查,有兩名8月初到瀋陽旅遊的韓國民眾,主動在機場申報攜帶中國豬血腸、豬肉水餃,經韓國檢疫單位檢測,8月27日證實肉品中含有非洲豬瘟基因。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比起活豬,中國的非洲豬瘟疫情更可能藉著豬肉加工品傳播。

然而,非洲豬瘟並不會傳染給人類,為何各界對民眾走私肉品如此緊張?關鍵在於帶病豬肉可能成為廚餘進入豬的食物鏈,若廚餘又未經高溫加熱,病毒就有可能存活下來,感染豬隻。

黃正祥養黑豬養到得神農獎,他以多年經驗指出,廚餘的纖維高,比起玉米、大豆,更適合黑豬。

1978年,南美洲養豬大國、全世界第四大豬肉出口國巴西爆發非洲豬瘟疫情,起因就是一名在里約熱內盧國際機場工作的警察,收集飛機廚餘,卻未經高溫蒸煮,即直接餵養自家的豬,而當時正是歐洲非洲豬瘟肆虐時期;時間再往前推進,1957年非洲豬瘟擴散到歐洲的葡萄牙,也是因為里斯本機場的廚餘未妥善銷毀,流入養豬戶,至今葡萄牙仍名列疫區。

廚餘養豬頭數佔全臺一成,黑豬居多

根據農委會統計,目前全臺共有62萬5千頭豬採廚餘飼養,佔全臺在養頭數11.6%。

廚餘養豬在臺灣有其發展背景,過往農家生活不富裕,為了增加收入,在自家後院搭設簡易豬欄,以殘餘食物和自家農作物養豬;隨著專業養豬戶興起,養豬不再是農家副業,規模也從零星10頭以下,擴張到上百、上千頭,對於換肉率、肉質更加要求,加上國外廉價的玉米、大豆進入臺灣,目前只有少數農民仍採用廚餘養豬,又以本土黑豬佔大多數。

曾榮獲2011年「神農獎」的農民黃正祥,便是其中一個堅持使用廚餘的黑豬養豬戶。「黑豬腸道比較短,消化效率較差,飼料可以少營養,但吃多一點,」他以10多年飼養黑豬經驗解釋,廚餘的纖維高,比起玉米、大豆,更適合黑豬。

黃正祥養黑豬養到得神農獎,他以多年經驗指出,廚餘的纖維高,比起玉米、大豆,更適合黑豬。

另一個主因則是成本考量,由於黑豬需飼養12到15個月才能上市,時間是白豬的兩到三倍,用廚餘經濟效益相對較高。黃正祥說,長時間養殖的黑豬相當美味,肉質完全熟化,脂肪飽和度較白豬高,滷肉時油脂會融化,同樣是三層肉,黑豬吃起來不會油膩膩,白豬的脂肪就比較硬,內行人做刈包都會選用黑豬肉。

畜牧處家畜生產科長陳中興指出,廚餘養豬業者多半集中在新北市、桃園市、臺中市等都會區外圍,廚餘來源較穩定;黃正祥則觀察,桃園用廚餘養黑豬的業者,大部分都是從後院養豬起家,慢慢擴展規模,且許多牧場早期都設在臺北河濱一帶,因都市發展和環保問題,逐漸遷徙到桃園。

解決惱人廚餘燃燒問題,全臺三分之二廚餘養豬

不過同樣都用廚餘養豬,現階段廚餘處理方式,比早期家庭養豬來得嚴謹許多,採訪黃正祥當天,載運業者正送來一桶桶廚餘,只見工作人員爬上梯子,將廚餘倒進蒸煮設備,接著就要 90℃高溫蒸煮,再經輾壓、破碎,加入額外的豆粕、豆腐渣補充營養成分,最後透過輸送管,直接運到每一欄豬舍,「出來後都已經是泥漿狀了。」黃正祥說,官方規定加熱一小時就好,但為了殺菌,自己通常會加熱到3小時以上,病毒在過程中早已被殺死。

根據環保署公告的「一般廢棄物—廚餘再利用管理方式」,豬農使用廚餘當飼料時,應具有高溫蒸煮設備、動物防疫措施及相關設施。「高溫蒸煮時應持續攪拌,並維持中心溫度 90℃以上,蒸煮至少一小時以上。」

廚餘需蒸煮至少一小時,中心溫度達90℃以上才能給豬食用,但如何稽查,有待各地環保局和農政單位努力。

環保署環境督察總隊副總隊長林左祥表示,此規定是參考農委會意見,豬隻主要疾病如豬瘟、口蹄疫,病毒加熱超過6、70℃就會死亡,豬農可以向各地方環保局標售廚餘,環保局也會查核豬農是否有相關設施,符合規定才能標售。

目前養豬業者的廚餘來源,大多是各地環保局收集的家戶廚餘,臺中市廚餘養豬協會理事長張進發表示,會要求環保局先分類,不要提供生廚餘如甲殼類外殼、果皮等等,因豬隻較難消化,同時也會要求廚餘不能含生豬肉、大骨,「豬是我私人財產,我們也會挑廚餘來源的,環保局標售會簽合約,我們可以提出要求,也比較有保障。」

環保署統計,每頭黑毛豬成豬期,每天可消化廚餘約 5~10公斤,每頭黑毛豬飼養期計可消耗約1500公斤左右。也就是說,3000頭豬的養豬場每天消化約30公噸廚餘,相當於10萬人廚餘量。此數據與豬農提供的相去不遠,張進發在臺中霧峰養2000頭黑豬,平均一天使用10噸廚餘,黃正祥則說一頭豬約吃掉10公斤廚餘量。

廚餘富含水分、鹽分、油脂,進入焚化爐難以維持燃燒溫度,恐產生戴奧辛,廚餘養豬解決了惱人的廢棄物問題。

廚餘養豬為環保署解決了惱人的廢棄物問題,「臺灣每年廚餘有三分之二拿去養豬。」林左祥指出,去年全國共產出55萬噸廚餘,其中34萬噸養豬。

廚餘加熱殺菌,落實程度有待考驗

豬隻固然解決了惱人的廚餘問題,但當記者進一步追問,環保署是否定期檢查豬農設備、有無檢出不合格,林左祥表示,這是各地方環保局的權責,目前環保署沒有相關統計資料,若農委會因應此波疫情需要協助,環保署會討論如何配合。

跟環保署標售廚餘的養豬戶,政府還有介入空間,但若豬農直接跟左鄰右舍收受廚餘,各地環保局受限人力,沒辦法一一稽查。

雖然環保署規定,家戶、或學校、軍方、公司行號等其他非事業產生的廚餘,稱為一般廢棄物,養豬戶只要有畜牧場登記就能再利用,當成養豬飼料,而像餐廳、量販店廚餘屬於一般事業廢棄物,必須具有廢棄物處理許可證才可利用,但實務上很難追蹤。

此外,雖然法規規定需加熱才能使用廚餘,豬農也要求廚餘中不要有生豬肉,不過臺中市環保局坦言,「很難知道民眾丟什麼肉進來(廚餘桶)。」而養豬戶若直接跟外面餐廳收購廚餘,環保局也難以涉入檢查。

許多民眾搞不清楚生廚餘和熟廚餘差別,甚至連垃圾袋都一起丟進廚餘桶,豬農蒸煮前得先花時間挑出塑膠袋。

更讓人擔憂的是,許多豬農不約而同提到,由於蒸煮廚餘時會產生廢氣空污,遭鄰居抗議檢舉,有些豬農索性不加熱,或縮短加熱時間;甚至有不肖商人販售來路不明添加物,號稱裡頭有微生物菌,可殺死廚餘中的病菌,不用蒸煮,部分豬農竟也信以為真,成了防疫大漏洞。

環保、產業、文化、防疫如何拿捏平衡?

其實農委會在2005年就曾和環保署溝通,希望禁止廚餘養豬,避免傳播口蹄疫病毒,但引發豬農強烈反彈,無疾而終。

這次廚餘養豬議題又遭掀起,首要面對的除了產業反彈,更重要的是廚餘回收問題,由於廚餘富含水分、鹽分、油脂,進入焚化爐難以維持燃燒溫度,恐產生戴奧辛,國內焚化爐能否處理這麼大量的廚餘是一大問號。

此外,目前廚餘飼養的主要對象黑豬,有本土文化意義,例如「桃園豬」已被納入「國家級保種種原族群」,而屏東「六堆黑豬」更在近年積極發展品牌,頗受消費市場愛戴,被視為迎戰進口豬肉的利器。

農委會動植物防疫檢疫局局長馮海東坦言,是否要全面禁止廚餘養豬,還在跟環保署談,「廚餘後續處理是一個問題」,也尚未跟養豬業者討論。但隨著國際疫情升溫,如果要保留廚餘養豬,必須發展比現在更強化的管制措施,例如交給專門管道集中處理,確保確實殺滅病毒。

不過黃正祥對集中處理廚餘持反面態度,他認為,每一批廚餘的成分都不同,豬農必須親眼看到、蒸煮處理,才能知道要額外添加多少飼料,補充營養。

黃正祥會在蒸煮好的廚餘中,添加豆粕、豆腐渣等,為豬補充營養,每天親自巡視豬進食的情形。

張進發則為廣大豬農喊冤,非洲豬瘟還未進到臺灣,最重要的是個人防疫要做好,民眾不要亂帶肉品進來,把病毒擋在國外,廚餘養豬自然不會有問題。

宜蘭大學生物技術與動物科學系教授林榮信認為,持平而論,廚餘養豬的確解決了環保問題,但也有風險,若非洲豬瘟疫情越加嚴峻,可能就要考慮暫時停止廚餘養豬,或是待疫情降溫後再恢復。

另一名學者則表示,廚餘養豬風險雖高,但並非完全不可行,前提是加強處理設備,例如改善燃燒過程廢氣問題,或是集中給廠商處理,業者若不到水準,就禁止用廚餘養豬;同時,農政單位也要造冊,掌控廚餘養豬業者名單,加強監測,尤其是臨近機場、港口周邊的廚餘養豬,留意業者有無使用飛機、船舶殘羹。

到底該如何拿捏產業、環保、防疫的平衡,林榮信認為,「產官學研要一起坐下來討論。」黑豬的確有特殊風味、解決環保問題,但非洲豬瘟也不是開玩笑的,1997年養豬業遭口蹄疫重創的教訓不遠,必須盡全力防堵疾病可能的傳播途徑。

隨著中國非洲豬瘟疫情延燒,農委會考慮禁止廚餘養豬,或者集中蒸煮廚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