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養殖登記】養殖漁業放養登記至5月底 調節政策、天災補助都靠它

漁戶別讓權益睡著了!即日起至5月底,養殖漁民可攜帶養殖漁業登記證、漁業權證明、水權狀及水利機關核發的水源使用證明文件,到養殖所在地公所申報養殖情況,申報的資料會作為天然災害補助,以及核發水產產地證明等政策依據,6月後颱風好發期將至,漁戶不可不慎。

漁業署養殖漁業組組長陳建佑說明,國內多數養殖魚種都是一年生,考量天氣穩定度多在清明節後放養,因此在4、5月就會積極鼓勵漁友主動申報養殖放養量,地方政府則可視情況向漁業署申請延長至6月30日。這些資料可協助中央及地方政府針對今年的養殖狀況初擬產銷調節政策;另外,也可以及早掌握災害可能影響的養殖戶數,保障漁戶的權益。

對照去年同期的登記資料,目前已登記放養的漁塭口數僅有7%,較去年10%低,陳建佑說明,有幾個原因,一是政策宣傳期剛開始,漁民還沒去登記,二則與去年暖冬部分魚種晚收成有關,部分魚池現在還在曬池、尚未進行放養作業,預計到5月底,登記比例就會與往年相似。

另外,回顧近幾年的魚塭登記資料發現,陳建佑說明,國內漁塭口數穩定,沒有出現1970年代魚塭數大起大落的狀況。養殖魚種方面,這兩年午仔魚的養殖面積與放養量有明顯增加,去年較前年面積約增加43公頃、約6百萬隻,不過今年業者應該就會進行生產調節,增加幅度不會這麼大;其他魚種放養量持穩,鰻魚養殖則會隨著當年的鰻苗量波動。

陳建佑補充,從資料發現每年更換魚種的養殖業者比例很高,因此他建議漁民在魚苗放養前可參考「養殖漁業放養查詢平臺」,掌握目前魚種放養狀況,以及查詢「漁產品全球資訊網」掌握魚價行情,避免因為特定魚種放養過剩、集中上市影響獲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