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 何立翔╲攝影 吳尚鴻
「過了縣境漫長的隧道,就是雪鄉。」即使平原並不降雪,然因隧道之名,川端康成經典的小說開頭,總在車出洞口時浮現腦中、縈繞不已;炙人豔陽天幕下,宜蘭雖非托斯卡尼,但舊名「叭哩沙喃」的三星鄉坐擁絕美洶湧稻浪,並不輸給利古里亞海的波濤。
旅行的一種形式,是味蕾的累積。當廚房裡的精湛技藝,從雲南跋涉緬甸,經過高雄到達京都,再從臺中翻山越嶺落腳宜蘭,會融聚成什麼樣的滋味?二〇二五年於三星雪山山脈下「紀元農莊」旁重新開張的「廚研所」,是主廚江朝富傳奇的人生縮影,誘人尋味。
廚研所是一家以雲南菜系為基礎的預約制無菜單蔬食私廚,原經營於霧峰,過往使用三星「紀元農莊」有機耕作的稻米與蔬果為食材,「後來覺得如果可以搬到產地,將食材直接搬上餐桌,大幅減少碳足跡,豈不更好?」主廚之妻、老闆娘尹中慧細膩分享餐廳理念。廚研所二代目今年重新開張,目前規劃的營運時間是每週四天,週四到週日。
「想留給生活一點餘裕。」說是這麼說,週一到週三她也得處理一週接單、備料與疏果等田間管理瑣事──餐廳旁的一分地,種滿了茄子、辣椒、青椒、高麗菜、櫛瓜、黃瓜、苦瓜、番茄等各種廚研所菜單使用到的食材,稻米更不消說,遍布農莊外好幾公頃,「我們很喜歡三星的生活環境和步調。」只見她一邊摘取待會廚房將用到的材料,一邊笑著分享移居心得。
蠶頭雁尾出鄉關
菜單,是一家餐廳精萃所聚,也是門面。廚研所特色之一,正是由主廚江朝富為每桌客製筵席親筆揮毫的菜單,古樸雅緻的隸書,挾帶著遒勁魏碑風尚,隱隱訴說著他不凡的來歷。「我在雲南騰衝出生,滿月後被家人抱著遷徙到緬甸密支那,據說走了有八、九天之久,滇緬公路啊,孫立人將軍開的。」峰迴路轉的歲月,身負源自家族的一手好字和廚藝,「小時候家裡有請老師教書法,滿喜歡的,就一直沒擱下;廚房裡的事,倒是整天看著廚師的背影,偷學來的。」
髮絲中見飛霜、臉上總帶著淺淺微笑的江朝富,說起話來謙沖親和,清晰的普通話中有獨特的古典語音,淡然自若如一介文人雅士。他回憶過往,十九歲時獨自一人從緬北來到高雄攻讀機械,畢業後不想那麼快返回緬甸,和家人商議後決定再赴日本進修,「到東京讀了兩年語言學校,認識從臺中來念Design 的妻子,她學的是皮革設計……後來就順理成章,一起回臺灣結婚定居了。」
尹中慧細數兩人在臺中卅年,胼手胝足、掌勺餐飲業的點滴,「印象最深刻是九二一大地震前夕,我們在臺中市西區的南洋風味餐廳隔天準備要開幕,當晚忙到深夜,突然間強震來襲,一時風雲變色;接下來兩年,臺灣一切亂成一鍋粥,但我們店裝潢好、員工也都請了,經營到最後還是黯然收場。」
即使已雲淡風輕,言談間猶能感受到災情期間的驚心動魄;強震讓夫妻倆領悟到人類渺小、人定勝天並不盡然,而應師法、尊重天地萬物之間的自然規律。尹中慧說:「不想因為要賺錢而無度殺生,盡量避免傷害太多生靈。」因此轉念改營蔬食料理,有了迄今仍持續運作於臺中的「聚眾緣麵館」,以及後來的廚研所私廚。
蔬食初心歸天地
不僅友善環境、當季當令的有機食材,還能從產地直達餐桌,將食材碳足跡降至最低,這樣的蔬食餐廳在今日仍不易尋。「來,喝口茶,趁鮮吃。」主廚江朝富端上米糠茶,親自為我們說「菜」,細緻介紹本日為《鄉間小路》特製的豐盛料理:
首先登場的是「風味前菜」,由鹹梅醬山苦瓜、藍寶石菌菇、緬甸咖哩鷹嘴豆和糙米粉做的腰果金鬆卷拼成,清爽開胃;接著「百合銀杏雪蓮盅」則是由百合球根、銀杏以及有著天山雪蓮子之稱、富含膠質的「皂角米」融會而成的潤肺精品。
「豆酥芙蓉蒸豆腐」發想自日本茶碗蒸,芙蓉指稱的雞蛋,取自農莊飼養的黃金雞與文昌雞,豆腐也以現地黑豆製成;源自川菜的「餘香茄子串南瓜」,茄子本體成螺旋狀、展現主廚細緻刀工,南瓜先炸後烤、逼出β-胡蘿蔔素,匠心獨運的醬汁中,丁末不是洋蔥,是番茄;壓軸的「鑲茄青龍椒」則是將茄子切碎、嵌入劃開的青龍椒身,擺盤呈現青龍出洞般的恢宏氣勢,軟中帶韌的口感令人驚豔,簡直「沒齒難忘」。
最後的「汽鍋燉品」,使用坊間罕見的雲南汽鍋,以枸杞、當歸、紅棗、栗子、腰果、香菇、山藥七種食材燉煮出湯頭,帶著淡淡漢方芬香,清甜不重口、既多元又和諧,韻味美妙獨特。水果和甜品,也是農莊自種、自製。
囊括前菜、主菜、湯品、甜點、飲料的西餐形式,本質仍以雲南菜系為核心,融匯了川、緬、日、臺等地特色,這席廚研所充滿藝術感的蔬食創作,每道菜都蘊藏著豐富的細節,讓我們得以窺見、品味主廚江朝富半生游歷天地,最終將一切收束、回歸本心的生命經驗;最動人的是,營養、味道、份量具足,誠意飽滿。
翻轉農業新紀元
餐廳所在地、供應廚研所八成以上食材的紀元農莊,莊主吳慶鐘原是三星鄉花卉產銷班班長,以種植銀柳聞名;後來轉營有機糧食與蔬果耕作,依然經營得風聲水起;井然有序的農莊裡,除了全場有機耕作,還建立了醬油、豆漿等各式經政府認證核可的加工廠,多的是源源不絕的經營之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