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食指南】日日蔬食──飲食的另一種方式

文字 林玠芷/攝影 吳尚鴻、謝佩穎

蔬果含有豐富營養,在餐桌上扮演重要的美味與調節角色,四季更迭,還能品嚐到時蔬不同風味與口感,無論生吃、汆燙、涼拌還是烘烤、清炒,各有意想不到的滋味。

然而,你知道多吃蔬菜、水果,除了與健康有直接關聯,也和環保息息相關嗎?為什麼許多人投入以植物性食物為主要選擇的「蔬食」飲食,這與傳統的素食有何差異?蔬食和環境永續之間的關係又是什麼?

本期特別邀請「綠色公益基金會」執行長戴慶華,與「泛得生技股份有限公司」研發處長、前食品工業發展所資深研究員黃三龍博士,帶我們一覽蔬食飲食,如何在現代生活的飲食習慣中扮演著重要角色。

Q:蔬食和素食的差別?

A:

不同的蔬╱素食族群有不同的食材限制,最安全的選擇之一是純蔬菜沙拉。

Q:多吃蔬食是否會有蛋白質不足問題?

A:無論何種飲食習慣,都需要均衡的營養和分量,若覺得蛋白質不足可以補充豆類或豆製品。植物肉也是蛋白質攝取的選項之一,由植物性蛋白質製成,可烹飪成各式菜色,如打拋豬、厚切菲力等。

植物肉可以碎肉或絞肉製成泰式打拋豬料理。

Q:蔬食理念與傳統素食文化?

A:蔬食的理念與風尚於全世界流行,除因多攝取五榖根莖和各式蔬菜、水果有益健康,意識面也涵蓋了環境永續與動物權等議題,臺灣也有越來越多人投入蔬食行列。除了原本就有許多人因宗教信仰選擇吃素,或祭祀飲食等需求,臺灣長年來也發展出許多素食食品,如素肉、素雞、素火腿和素鮑魚等。蔬食與素食的發展各有來歷,某種程度上可謂殊途同歸。

素雞是祭祀時常見替代原本三牲的供品之一。

Q蔬/素食餐廳是否有可參考的推薦指南?

A:如同典型餐廳有「必比登推薦」或「米其林指南」,蔬╲素食愛好者,可參考「臺灣米其林指南素食餐廳推薦」,以及有蔬食米其林之稱的「綠・蔬食評鑑指南*」─以一般人也能享受的蔬食為出發點,透過餐食專業代表,風味觀察家及永續理念推動者等專業人士,以一般食客身分支付餐點費用進行祕密評比,分為三星、二星、一星。

* 前身為臺灣首次出現以蔬食為主題評鑑的「豐蔬食FVT評鑑指南」,於二○二一年初次舉辦,二○二三年開始交由綠色公益基金會主辦並改名。
「綠.蔬食評鑑指南」兩年舉辦一次,有不同星級標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