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支國產紫蘆筍「臺南5號」育成 耐熱性強 口感鮮嫩、還富含花青素

紫蘆筍「臺南5號」(左)與對照品種(右)嫩莖筍尖表現。(圖片提供/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農業部臺南區農業改良場歷經多年選拔,成功育成國內首支紫蘆筍品種「臺南5號」,這個品種在設施栽培、高溫環境中選育,具有優良耐熱性,在高溫條件下仍有優良的產量與品質表現;而且纖維比市面常見綠蘆筍還少,口感鮮嫩,還有豐富花青素,深具開拓健康飲食多元市場潛力。

紫蘆筍具有鮮嫩口感與高花青素含量,近年受到市場青睞,但是市售紫蘆筍品種多自國外引進,在臺灣夏季高溫期容易出現筍尖開芒、產量降低等問題。為解決品種適應性瓶頸,臺南農改場在國內高溫環境下進行品種篩選,育成具有耐熱性、紫色表現佳與筍尖緊密特性的紫蘆筍品種「臺南5號」。

臺南農改場助理研究員李育全表示,國內主流栽培綠蘆筍包括「臺南3號、4號」等,蘆筍一般適合生長溫度大約在18至30℃之間,當溫度高達33℃就可能影響母莖生長勢不佳、嫩莖開芒等情形,但紫蘆筍「臺南5號」是在設施栽培高溫下選拔出的品種,在高溫下可維持相對穩定的產量與品質,單位面積產量與臺南3號、4號相當。

紫蘆筍「臺南5號」嫩莖萌生情形。(圖片提供/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臺南5號」具有耐熱性強、產量高、母莖生長勢佳等優勢,栽培試驗顯示,無論於網室或溫室設施中皆能穩定生長,採收的嫩莖合格率高,筍尖緊密、紫色鮮明,符合市場需求。

李育全指出,「臺南5號」在南部地區全年皆可於設施中栽種,僅需避面在7至8月間極高溫期間定植栽培;且因臺灣夏秋之際容易有颱風等氣候逆境,建議露天種植適期為10月,定植生長約5個月,隔年春季即可採收,可周年生產。田間管理則應注意選擇排水良好的田區搭配合理施肥、選留母莖及病蟲害防治,有助提升產量與品質穩定性。

李育全說,因目前「臺南5號」種子數量不足,臺南場仍持續繁殖採種,待種苗數量充足,再規劃公告技轉農民利用。

紫蘆筍「臺南5號」嫩莖。(圖片提供/臺南區農業改良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