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施美琴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科長
徐一平 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工程員 李涵芸 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研究員
農漁村發展能源自主,同時回饋在地文化、生態,是兼顧活絡地方經濟並促進永續發展的途徑之一,然而過程中所需的專業知識與經費,往往是一大挑戰,在ESG(環境保護、社會責任、企業治理)浪潮下透過公私協力引進資源,或為可行解決方法。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在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台灣電力公司與國泰人壽等多方協助下,於今(2025)年1月完成村內首座能源自主電廠,也成為ESG推動農漁村能源自主的範例。
三和村位於屏東縣內埔、鹽埔、長治三鄉交界,村裡可分為北村玉泉社區、中村三和社區及南村美園社區3部分,村民以排灣族為主,美園社區則有部分居民為魯凱族。當地的原住民特色農業推廣協會理事長胡青娥表示,三和村有不少優秀的原住民工藝工作室,也有相當多元的特色農產品,包括紅藜、小米、樹豆、火龍果、香蕉、鳳梨等。
許多農村面臨的人口老化及文化斷層,也是當地部落發展的嚴峻挑戰。為創造更多新生機,三和村居民們與公私部門合作,歷時2年規劃與推動下,透過結合ESG的合作模式推動能源自主,利用地方傳統文化推廣空間設置當地首座能源自主電廠,帶領部落踏上永續之路。
扭轉三和村人口老化外移困境 族人盼藉能源自主開創生機
提供地方托育照顧的三和村美園社區互助教保服務中心,近年也肩負服務長者的部落文化健康站功能。藉由促進部落孩童和長者的互動共學,延續部落傳統文化及語言,教保服務中心已然成為社區裡最重要的支持系統,營運經費雖然有政府支持,但大部分仍須由社區及家長們自行籌措。近年來隨著政府補助逐漸縮減,部落也面臨人口老化及外移的困境,如何長遠經營,仍是部落一大難題。
期盼引入更多資源,創造部落發展契機,族人開始參加農村水保署辦理的能源自主培力與電廠觀摩,之後陸續辦理多場內部討論會、奔走各處潛在的發電場域,並逐漸對能源自主有更完整的認識與理解,也在玉泉社區找到具有潛力的場域「部落永續KUBAU」。
部落永續KUBAU原規劃作為原住民特色農業推廣協會的據點,協助販售族人手工藝及特色農產品,過去眾人未曾想像過,據點屋頂還能有額外效益。經由農村水保署及財團法人工業技術研究院的專業團隊協助評估,屋頂可設置總裝置容量40kW的屋頂型太陽光電發電設備,建置完成後預計每年至少可發電5萬度電。
ESG浪潮為社區帶來企業力量 公私協力解決資金籌措難題
近年來因應國際淨零轉型等趨勢,許多大型企業積極投入ESG,落實環境保護、社會責任、公司治理等ESG面向;農村水保署也發現,大型企業的ESG需求與農村社區需求相呼應,透過ESG結合地方能源自主的模式,甚可達成雙贏局面。
國泰人壽發展「氣候、健康、培力」作為企業永續策略的主軸,響應RE100全球再生能源倡議,同時以實際行動支持、關注永續發展的在地夥伴。農村水保署於2023年邀請國泰人壽一同拜訪三和村,親眼見證部落族人們深耕在地公益服務與文化傳承的努力,促使雙方進一步思考,如何透過推動能源自主,幫助部落「永續傳承這份美好」。
三和村資金籌措問題對於部落最為嚴峻,在國泰人壽參與下得以順利克服。國泰人壽自2022年起每年推動「步步攻億走」公益健走活動,鼓勵用戶上傳步行紀錄,2023年度達到累積400億步目標後捐出670萬元偏鄉公益支持計畫基金,其中一部分用於協助三和村興建電廠全數費用且順利完工,並進一步承諾認購電廠未來20年產出的綠電;電廠綠電收入將定期回饋部落,支持兒童教育、長者及青年培力等公益項目,以及各項環境與文化活動,化為對部落實質發展的養分。
歷經2年籌備,自主電廠終於在2024年12月2日,迎來美好時刻。在牧師的禱告聲與教保服務中心學童合唱〈感恩頌〉的歌聲中,三和村的首座自主電廠正式開工,農村水保署、國泰人壽、台電與部落族人齊聚一堂,感謝一路護佑的神靈與提供幫助的公私部門。同時,這座電廠的誕生,也引發更多部落族人們對能源自主的討論與期待,進一步探索擴大推動的可能性。
深耕原鄉部落多年的自主電廠營運執行長王翊諠表示,三和村首次參與從無到有的興建電廠規劃,面對各類法規資訊上的理解、繁瑣的行政程序,以及耗時的溝通過程,對部落而言可謂難如登天,所幸公私部門齊心協力,最終一步一腳印地完成了這項挑戰。
自主電廠已正式開花結果,於今年1月中旬建置完成,未來不僅成為能源自主的教育場域,也與部落族人共同營運與維護,確保長期永續發展。光電板屋頂下的部落永續KUBAU更將積極洽談各家企業支持採購在地農產品,盼透過產業鏈結,實現社會與環境共好的永續發展模式。
農村水保署更新指南納入新案例 盼持續協助農漁村能源自主
為協助農漁村推動能源自主場域,農村水保署持續提供培訓、法規諮詢及場域評估輔導,並於2023年出版推動指南。隨著法規的更新與多元案例的經驗回饋,特於2025年再度發行第二版《農漁村能源自主場域推動指南》(掃描QR code可下載電子版),指南不僅納入屏東縣瑪家鄉三和村的故事,也將更多成功案例以及相關法規資訊分享給農漁村夥伴。
農村水保署認為,能源自主場域發展型態與應用多元,透過妥善規劃與營運,將能為在地開創更具韌性的農業與農村,而三和村以部落的永續發展為出發點,透過與企業合作,不僅能將長期的綠能效益挹注部落公益,也帶動能源教育與在地產業發展,將效益最大化,盼更多農漁村構思更因地制宜的模式,邁向淨零永續新未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