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字╱攝影 白之衡
家離山邊那麼近,一定很棒吧?我也這麼想。
大肚山和我的老家同屬海線,一直是臺中夜景勝地,但直到接觸越野跑,我才知道這裡也是在地跑者的熱門訓練地點:難度低、可跑性高、路線多變,而且距離我家只要車程二十分鐘。很棒吧?
然而,每逢假日有空,我往往還是捨近求遠,往谷關或泰安跑。
不曉得這是什麼心理機制,總之直到今年一月的「大肚山越野」,我才終於踏進這條路線。說遲不遲,新年的第一場,就用大肚山來認識在地越野跑氛圍,也是不錯的開始。
當天不到五點起床,窗外卻落著大雨,心裡已經涼了一半。心想好不容易擅自認定了一場「主場賽事」,就要面對如此難關嗎?查了天氣預報,確認雨帶漸漸在飄走,這才稍安心。
六點半到會場,天漸亮,雨勢變緩,大肚環保公園的廣場草地上,起碼有兩三百名跑者,比我想像的更盛大。賽事同時也設了四K組,讓家長也能帶著小孩一起同歡。
七點半,我們從環保公園起跑,往北跑進竹坑南寮登山步道。其實只是海拔一到兩百公尺的紅土丘陵地,起伏不大,由石板、圓石、木樁、紅土、草坡組成的步道群,確實寬大好跑,我馬上理解這裡為何是中部人的熱門訓練場。
暗自評估了難度:三十公里、爬升一二四○公尺,感覺並不算難。賽前預估五小時完賽,我臨時決定改成四小時!於是,我盡可能讓自己全程跑動起來,而我確實也執行得不錯(除了在某條雨後溼滑的下坡跌得滿腳紅泥之外)。
快跑完上半場的十八K時,還不到兩小時,心想這次排名應該不錯,但在第一次返回會場前的連續下坡,正要開始加速,突然感覺大腿像被人揪緊肌肉一般,我抽筋了,痛到忍不住叫了出來,暫時把賽道讓出,等痛楚減緩。
難得雄心壯志,無奈力不從心。這段下坡平緩寬敞,適合衝刺,是超車其他選手的絕佳路段,此時我卻只能充當那些「其他選手」。
回到會場,我吞了好幾杯冰可樂,感覺肌肉不再抽搐了,才繼續跑下半場,盡可能小心控制速度和跑姿。剩下的十二K,我們要跑旗開得勝步道,截一小段人稱藍色公路的南華路,再接萬里長城步道返程。
為了四小時完賽,我一直注意手錶,精算速度。雨後開始放晴,身體也越來越熱。賽事進入第三個小時,由於持續跑動,我終於開始感到乏力了。細數著最後剩餘的里程和時間,內心在來得及與來不及之間拉扯,越跑越累,已經無力在乎繼續被其他跑者追過。
賽道上開始出現親子組的爸媽,拉著自己的小朋友,一面喊加油,一面讓出賽道,我只能報以微笑,心裡的千迴百轉難以言說,只希望當下的表情管理得當,沒有被發現我真的好累。好想跟小朋友說:先不要加油,叔叔想放棄了。
回到終點後,停錶,四小時零三分,忍不住笑了。真教人難以評論。但起碼這是我全程努力後的成績,實在也不必對自己埋怨。
時間近午,才休息一下就感到餓得發慌,吃了現場攤車的關東煮,忍不住又回頭排隊,一連排了三輪,吃到老闆都笑出來,跟我說:很好吃對吧?
作者 白之衡
文字工作者,兼業餘戶外玩家,這輩子那一丁點的耐性都是靠習字和山野磨練出來的。只要山還在爬,路還在跑,飯還能吃,字還能寫,就什麼都過得去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