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捏塑、烹煮,不同材料的魚漿製成魚丸、阿給、田不辣、吉古拉等各式美食小吃。(攝影/汪正翔)
新聞
甜不辣、阿給之名暗含文化交流!舌尖上的魚漿家族變奏曲

「魚漿」常見於生活中,在臺灣被用於製作各式美食小吃,但教育部辭典卻沒有收錄「魚漿」一詞,究竟「魚漿」一詞從何而來,又如何藉由人類的巧手被製成一道道料理,經過哪些演變才成為現今應用廣泛的魚漿家族?本文節錄自《一午二紅沙,三鯧四馬鮫:台灣海產的身世》,將帶你一同認識魚漿的百變面貌。

新聞
古人瘋海產,19世紀吃遍全世界?海產臺灣的百年歷史縮影

一口啤酒、一盤熱炒海產解千愁!海產店是今日最臺味的庶民飲食,但回到清代臺灣,大啖海鮮卻是仕紳文人的潮時尚。更意想不到的是,當時臺灣人想吃魚蝦、牡蠣、鹹魚還得依賴島外的輸入?!中央研究院「研之有物」專訪中研院臺灣史研究所林玉茹研究員,帶我們一探臺灣海產轉為進口導向的關鍵,並從中窺見19世紀捲入世界舞臺的臺灣樣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