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全臺志工總動員,防治斑腿樹蛙的10年長征

臺灣37種蛙類中,外來種為美洲牛蛙、亞洲錦蛙、海蛙、斑腿樹蛙、溫室蟾(2021年3月底發現)共五種。美洲牛蛙自1920年代從溫帶國家引進臺灣,1960年人工養殖成功,期間雖有零星逸出,但都未在野外建立族群。而1998年發現的亞洲錦蛙及2005年現蹤的海蛙,因屬熱帶物種,分別局限在雲林以南及屏東地區,也未造成嚴重擴散。然而,自2006年第一起斑腿樹蛙通報至今,短短十多年便已擴散各地,究竟是什麼樣的天時地利,促成了斑腿樹蛙幾近全境擴散的局面呢?

封面故事
聖鳥的錯位!埃及聖䴉從萬隻限縮到二千隻的防治歷程

原生於非洲的埃及聖䴉,是近年來影響國內生態與農業的外來物種,其特點是粗黑下彎的鳥喙。由於其形象特殊,原先作為觀賞鳥類,由私人動物園引入臺灣;不過在三十多年前,卻首度在關渡溼地發現野外個體蹤跡。多年下來,因無天敵且適應狀況良好,已逐漸發展成龐大的野外族群。為避免埃及聖䴉持續與原生物種產生競爭,行政院農業委員會(簡稱農委會)林務局自2013年度起,積極投入埃及聖䴉的移除工作,慶幸目前已達顯著成效。林務局保育組組長尤美娟說,相較於2019年度全臺埃及聖䴉族群數量高達1萬4,000隻,2020年度則下降至2,000隻左右,希望未來能完全根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