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土計畫框定農業區 陳吉仲:希望農地不再減少 戴秀雄:更有機會農地農用

「第二屆農業生態系服務研討會」14日舉行,探討農業生態系服務如何定義、生態保護、農業永續性維持、氣候變遷的調適、土壤保護、維持居民收益、淨零排放等議題。(攝影/記者陳儷方)

全國國土計畫目前進入最關鍵的第三階段,是敲定國土功能分區圖、農地能否保持農用的重要時刻,農委會主陳吉仲今(14)日表示,臺灣農地價格昂貴、面積逐年減少,而且細碎,期待未來國土計畫一次框定後就不要再做變化。政治大學地政系副教授戴秀雄表示,國土計畫最大的改變就是空間利用相容性,可使規劃及運用更有彈性,有機會比現在更落實農地農用。

農委會農業試驗所今日舉辦「第二屆農業生態系服務研討會」,陳吉仲在「建構臺灣農業生態環境體系」演講中指出,國內農地面積約80萬公頃,其中平地約50萬公頃、山坡地約30萬公頃,林地面積220萬公頃,竹林面積18.3萬公頃;臺灣農地目前面臨量、質、價等3大問題。

陳吉仲說,根據最新農業普查資料,臺灣農地細碎,每農牧戶平均可耕作面積僅0.73公頃,遠低於日本的2.5公頃及韓國的1.2公頃,且兼業農居多,農地經營權不易釋出。目前50萬公頃的農地支離破碎,且農地數量逐年減少,期待透過國土計畫一次把農地框定後不再做變化,讓農地不再流失。

陳吉仲以「建構臺灣農業生態環境體系」為題發表演講,期待透過國土計畫一次把農地框定後不再做變化,讓農地不再流失。(圖片來源/農試所)

農委會企劃處副處長王玉真以「農地資源管理與保護思維」做說明,她指出,臺灣農地價格非常高,根據2020年內政部不動產交易實價登錄資料,宜蘭縣平均每公頃農地3,725萬元,桃園市9,565萬元,雲林縣1,443萬元,均高於國外農地價格平均,例如日本244萬元、韓國155萬元、美國30萬元;農地所有權人普遍存有375租賃陰影,還有農保、老農津貼等疑慮,因此農地經營權不易釋出。

王玉真指出,農委會將持續盤點農地資源並公開資訊,未來也會公布農地政策白皮書,在對接國土計畫法方面,以農業發展地區為介面,推動農地利用綜合規劃計畫,引導土地合理利用,並透過源頭控管等手段來強化農地管理執行機制,達到確保農地農用及永續利用的目標。

地方劃設內容要送中央備審 國土計畫更有機會落實農地農用

曾任內政部國土計畫審議委員的戴秀雄,以「完善國土計畫與土地利用確保農業環境安全」為題演講,他指出,國土計畫這次最大的改變就是土地使用的相容性,不要再細分林業用地、農牧用地、國土保安等19種用地別,而是從相容的角度思考土地的利用,具有規劃及運用的彈性,這對於村落及農業是有利的,國土計畫的實施代表的是機會,若能充分掌握,會比現在更有機會落實農地農用。

目前全國國土計畫方案對農業部是好還是不好?陳吉仲說,號稱是最好農地「農一」,有些地方政府畫上來的農地並非好農地,不符合農委會的期待;農委會目前盤查農地使用目前都是盤查負面的,像是農地上有工廠、商場、住宅、餐廳等資訊,希望在學界的研究貢獻下,可以補上正面的生態系功能資料,做為未來農地盤查公布的內容。

國土計畫目前進行到縣市國土計畫公告實施,並進入最後階段國土功能分區圖公告前,農委會專業諮詢委員郭鴻裕指出,有些縣市畫設的國土計畫內容不甚合理 ,農一農二面積太小,所以國土計畫是諸侯制度?還是中央制度?不宜以地方自治去處理氣候變遷議題、國家糧食安全問題。戴秀雄認為不用太擔心,地方劃設完畢要到國土計畫審議會備審,中央仍有審議權。

農業對生態有貢獻 研究成果可助環境給付更精準

考量農業對生態的貢獻,農委會推動綠色環境給付,並實施瀕危物種與重要棲地的生態環境給付,陳吉仲表示,對特農、一般農牧用地種植農糧作物每公頃提供1萬元的農業環境基本給付,農地有種植就擁有多種功能,目前只能把各種功能混在一起討論,如同歐洲區分各種生態功能並要求達到驗收標準的模式,臺灣目前還做不到,只能先以每公頃1萬元的農業環境基本給付來做,但未來有機會能按照研究成果來執行。

戴秀雄指出,對地補貼應該可以做得更精準,歐盟是採取績效主義,農民種植得愈好,可以獲得的給付愈多,在此規則下,青農就愈有機會成長茁壯,臺灣的環境基本給付是只要你願意農作,就同樣有給付,現況比較無法對農民從事農業生產有激勵效果。

戴秀雄表示,好好掌握這次國土計畫,有機會看到比現在更多的農地農用實現。(攝影/余麗姿)

陳吉仲表示,農業生產所產生的正面生態功能給予一筆金額給付,是建構臺灣農業生態環境體系的政策目標,對象包括農地生產農產品可產生生態環境效果者,例如水稻;同時兼具生產農產品和生態環境效果者,如友善石虎農作、竹材;直接產生生態環境者,例如淨零;透過學術界和農委會各試驗場所完成生態多功能估計、既有綠色環境給付突破基期年限制,以及擴大瀕危物種及重要棲地的生態環境給付等措施,讓政策執行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