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座談會分享】青農創新加值達成率5成7,小農:浪漫不能當飯吃

文/徐林笭 首圖攝影/徐林笭
近年來有高達6,000名的青年農民返鄉,為農村注入一股活力,然而,許多青農過去並無務農背景或對補助項目不熟悉,往往在走向擴大經營的階段「卡關」,農委會今年續推「青農創新加值經營計畫」,邀請更多青農加入提案或延續提案,總補助金額從30萬元到100萬元不等,助向前「衝衝衝」的青農一臂之力。

為了瞭解青年農民(簡稱青農)在創業、返鄉務農後,所面臨的問題與困境,農委會2月26日舉辦「全國青農座談會」, 邀請全臺各縣市的青年農民聯誼會代表出席,除了說明年度重大的農業政策,並針對青農創新加值經營計畫進行說明及執行計畫分享。

負責執行計畫的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監楊超惟表示,青農創新加值經營計畫從104年實施至107年,總申請數為120件,而通過件數達68件,總補助金額為2,457萬餘元。換句話說,至少有5成7的成功率,有別於以往要先把計畫書填妥,現在青農們只要提出計畫構想、提出申請即可,審查會通過後,都有顧問一對一的陪伴輔導,幫助青農解決問題。

農委會針對青農推出青農創新加值經營計畫,不論是新提案或延續提案都給予鼓勵。(資料來源:農委會輔導處)

 

文青思維難務農 品質品牌兼顧卡實在

成功申請計畫的蔡宜倫在座談會中分享創業過程,「真的要自己投入才知道,浪漫不能當飯吃。」她說,2013年隨著丈夫回到阿里山種茶,剛開始對行銷、經營毫無概念,頭兩年交給盤商販售,沒想到扣掉成本後,一年的收入不到30萬元。

儘管投入電子商務通路,在蝦皮開賣場、投放臉書廣告,看到成交率跟點閱數,讓蔡宜倫傷透腦筋,也發現「跟風」的數位行銷並非王道。為了改善現況,她參加百大青農輔導計畫,並申請107年度青農創新加值經營計畫。

蔡宜倫語帶興奮地說道,申請獲得的資金補助大幅降低現金流的壓力,還有農改場提供技術改良,藉此建立「MaFe馬飛」(阿里山鄒族語中的好吃、好喝)品牌,同時建構官網銷售平台,也讓包裝更加精緻,「之前包裝上貼滿生產標章跟生產溯源」,許多人看到一堆貼紙都意興闌珊。

透過顧問的指導,蔡宜倫發覺自己能以更宏觀視角看待整體市場狀況,調整效益不大的計畫項目,分析個人和潛在對手的狀況,從「高山茶綠茶化」的問題中找出市場區隔。幾年來的經驗,讓她徹底感悟,「不能用文青的心情去務農」,要務實地面對財務和營運狀況,網路行銷品質才能口碑式的擴散,當然,品質是品牌的後盾,兩者互為表裡。

小農代表蔡宜倫(左)和古明弘(右)在座談會中分享申請心得。(攝影/徐林笭)

經驗、人脈雙管齊下 成果更接地氣

蔡宜倫也對協助輔導的農委會表達感謝,她說,如果說圓滿的定義是100分,自身的努力佔90分,輔導單位就是臨門一腳的10分,「沒有你們可能會變成負分」。

另一名計畫申請者古明弘則分享,由於自身研讀機械開發,他到產地與農民接觸後,發現許多種植柑橘的農民因長時間摘採、搬運導致腰部受傷,為了改善問題,他以類推高機為基礎進行改良。

古明弘說,即便自己就讀機械,光是初期設計圖就花費不少時間,加上修改等問題,就是一筆可觀的經費,透過計畫的資金挹注,減輕研發成本的壓力,同時透過顧問的建議及農民實際需求,讓他設計出更接地氣的「電動抓籠機」,目前已在部分的農場進行採收。

中國生產力中心總監楊超惟提醒青農們,今年度的計畫預計於6月公告,在6到7月間將於北中南東各舉辦一場次的說明會,預計於7月舉辦審查會,而執行時間為今年8月至109年4月,歡迎大家踴躍提案。

108年度青農創新加值經營計畫的預訂時程(資料來源:農委會輔導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