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希米露(影評人) 編輯/陳大中
「牛仔帽」已是美國文化的象徵,是西部、南部、與西南部的拓荒英雄代表。戴上牛仔帽,馬上流露一股粗獷英豪的精神,彷彿準備踏上未知的旅程。
在好萊塢電影,許多角色已經與牛仔帽融為一體,缺少一頂牛仔帽,我們對於角色的認知就不再完整,例如,我們肯定認不得《玩具總動員》的胡迪警長,倘若他頭上沒有一頂牛仔帽;我們也很難適應《斷背山》的傑克與艾尼斯,如果他們缺少兩頂牛仔帽。銀幕上的牛仔帽,比起保暖與遮陽的實用性,更傾向於代表豪邁與無懼的精神,有時更象徵荒野中的桀傲與孤獨。
- 延伸閱讀:不療癒的牧場物語──《犬山記》與炭疽桿菌
只是,或許你不曾意會到,其實牛仔帽並非美國人獨有,在形成現代的模樣並進入大銀幕前,有著可追溯百年的歷史演變,與橫越大洋的身世由來。
地理大發現與帽沿的擴張
我們今日認識的美國牛仔帽,原本是活動於美國西部、南部的牛仔,他們習慣配戴的高筒寬邊帽。這類我們熟悉的現代牛仔帽,大約始於1860年代,是由紐約人 John B. Stetson 所創。19世紀後期於美國流行的牛仔帽,大體上採取寬帽沿設計。
這樣兼具高起的帽筒,及帽沿向周圍延伸的類似設計,最晚在文藝復興時期就已出現在歐洲各地。隨著「地理大發現」,歐洲人的帽子也登陸美洲大陸,發展出今日令我們印象深刻的墨西哥“sombrero”。
“Sombrero” 的原意,就是西班牙語中的「帽子」,也是今日極具特色的墨西哥寬帽緣闊邊帽。Sombrero 的帽邊特寬,是種功能考量,特別針對墨西哥的烈陽。
電影《可可夜總會》(Coco, 2017)中,可可在死後世界相遇的親人,都戴著這類闊邊帽。在《神偷奶爸2》(Despicable Me 2, 2013),主角格魯帶著女兒到同學的墨西哥餐廳參加派對,當時,餐廳老闆分送的特製闊邊帽餅乾,也是一例。
墨西哥 sombrero 也可能有中美洲本土文化的脈絡,如下圖的古代馬雅人壁畫,左側人物戴著造型貌似 sombrero 的帽子或頭飾;但一般熟悉的墨西哥 sombrero de charro 源自墨西哥中部,與馬雅文化圈有些距離,氣候差異也很大,sombrero 和前哥倫布時期中美洲古文化的關係仍待研究。
騎馬文化渡海生根
其實在歐洲人把馬匹「帶回」美洲之前,美洲原生的古代馬群早已滅絕。在【農業電影院】之前已經提過,在美國生根茁壯成為美國文化象徵的牛仔,源於墨西哥的牧民Vaquero,vaquero 在西班牙語的意思是「牧童」,直譯成英文就是 cowboy──而墨西哥 vaquero 當然要追溯到西班牙所在的伊比利半島。
在伊比利半島,氣候條件類似美國西部,都是乾燥的礫岩型態,沒有太多植物可以供給牧牛養羊,於是,為了讓牛羊有足夠植物食用,西班牙人發展出一種騎在馬背上、趕著羊群牛群、逐水草而居的牧養方式。此時的西班牙人,多善於騎術,也是其來有自。
伊比利半島早在公元前就以戰馬、騎兵聞名,直到現代也擁有安達盧西亞馬等優秀馬種,而在 8 世紀到 13 世紀,半島上大部分地區為信仰伊斯蘭教的阿拉伯人、柏柏人統治(被西班牙人統稱為摩爾人)。這些來自北非、中東的穆斯林有不少游牧民,善於馴馬、騎馬與育馬,也將阿拉伯馬、柏布馬等馬種,和馴馬騎馬技術及各種馬具帶到半島上,扎根形成西班牙 vaquero 傳統的一部分,持續繁衍聰明、敏捷、且容易馴育的馬匹。
哥倫布發現美洲後,率先抵達中南美洲的西班牙人,帶著美洲原住民聞所未聞的馬匹和騎兵遠渡大洋,同時也引進畜牧文化,將西班牙 vaquero 傳統和牛隻、放牧形式一併帶到大西洋彼岸的佛羅里達、墨西哥等地。當然,美洲的地理與氣候畢竟與西班牙有所差異,於是,雖然是移植 vaquero 文化,來到美洲之後也因地制宜有所不同,例如墨西哥的燦爛烈陽就讓寬邊帽的邊緣,加寬至少三倍;而往後數百年來,美洲地區也產生了自己的品種馬。
此後,北起加拿大南到智利、阿根廷,整個美洲大陸都受到西班牙引進畜牧的影響,甚至含括西班牙興趣缺缺、從未統治的地區──因為馬匹和技術、文化的傳遞。西班牙殖民者帶去牧養的馬,總有在不注意時偷跑到野地的,而了解到馬匹優點的美洲原住民,也於16世紀起藉由偷盜、交易、捕獲野馬來取得馬匹,北美的平原印地安人甚至由此形成自己的「馬背文化」,一部分成為游牧族群。西班牙帶來在北美大陸上馳騁的馬群,以及牧牛技術與文化,就是後來促成美國牛仔文化發展的主要條件;而騎馬印地安人與白人間的衝突矛盾,也成為早期西部片的常見題材。
現代牛仔的誕生
在近代的北美洲,經過短則半世紀、長則上百年的歷史,西班牙殖民者和他們與原住民的混血族裔於墨西哥、現在的美國德州、新墨西哥州與加州,以莊園(hacienda)為中心發展起馴馬牧牛的新興行業。到了19世紀,由美國東部進入美洲大陸的不同歐洲族裔,也經由如聖塔菲路徑(Santa Fe Trail)這條跨越美墨的重要貿易線進入北美西部、墨西哥北部。
在19世紀中美國自墨西哥北部奪取大片土地後,聖塔菲路徑仍發揮重要作用,英語族裔為主的商人、新移民在新墨西哥與德州、加州,和西班牙裔互動融合——包括語言(例如使用 vaquero 這個詞)、牧牛馴馬技術、生活形態等等。在西部生活的早期英語族群移民,會採用西班牙裔早已開發出來的適應方式,畢竟西班牙裔更早落地扎根,發展出整套具在地化的牧業經營與生活模式。19世紀,美國西南的英語族群將 vaquero 翻譯過來,cowboy 一詞才有了我們現在認識的意義──這個詞最初在英倫三島時,指的是不騎馬的牧牛人。
在18世紀末與19世紀早期的美墨邊境地帶,vaquero 與 cowboy 都是混著使用,沒有嚴格特定的使用方式。cowboy 一詞的普及,是在1849年美墨戰爭後,隨著美國西南各州遷入更多英語裔移民、交流增加,才成為美國普遍的用語,代表從事西部牧業,馴馬牧牛的受雇勞工。
墨西哥的 vaquero 後裔後來大多被稱為 charro(北部仍稱為 vaquero),這個詞本來是帶有貶意地指稱粗魯又喜愛花稍裝飾的農民、莊園工人,19世紀後逐漸專門指稱磨練 Charrería 技藝──也就是馬術、馴牛等畜牧相關技巧的精湛騎手,就像「牛仔」成為美國的象徵一般,charro 也因為小說、電影的熱潮成為墨西哥的代表形象。
在北美、中美洲外,牧民文化同樣在受西班牙 vaquero 影響的南美洲開枝散葉,形成了漫遊彭巴草原到巴塔哥尼亞高原的高喬人(gaucho),以及智利的華索(huaso)等騎馬牧民文化,不論是 cowboy、vaquero,還是 gaucho……他們共有的形象特質在騎馬畜牧以外,經常伴隨一頂極具代表性的帽子,也常常是「自由的英雄」。
但其實,美國西部的牧場牛仔多半是由窮苦的青少年擔任,必須學習在農場中所有馴馬牧牛的技術,包括追趕上百成千的牛隻、閹割小牛、製作皮繩、殺牛曬牛皮、清理與修整畜欄……,許多都是粗重又帶有風險的勞動。
悲傷的是,這些牛仔的收入極為低廉,除了牧場主人、機具大盤、或是中間商,受雇的牛仔都是西部與南部替代性極高的廉價勞動力,但是,卻是開發整個大西部、西南部、與南部的先驅者與無名英雄。
【作者簡介】
希米露/文字工作者、影評人、與瑜珈老師,喜歡看電影、讀故事、講故事給別人聽,還有發懶、放空和睡覺。曾著有《詩想:看見邊緣世界的戰爭、種族與風土》,影評散見於《釀電影》、《Yahoo電影》與《電影神搜》,經營Vocus的《科幻電影希米露》與FB的《電影文學希米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