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稱臺白帶魚外包裝COVID-19核酸陽性 農委會要求提致病科學證據

外銷中國的白帶魚外包裝上被驗出covid-19病毒核呈現陽性,農委會畜衛所表示,如果無法分離出活病毒,核酸陽性並無傳染力。(圖片來源/漁業署、海漁基金會)

中國國臺辦發言人馬曉光今(15)日表示,自臺灣進口的一批冰鮮白帶魚包裝上,檢出COVID-19病毒核酸陽性,因此10日起暫停接受進口商北都冷凍食品公司的產品進口申報至6月16日止。農委會發言人陳淑蓉表示,目前的科學研究並未發現有病毒透過水產品傳染人的實證或研究,我方會透過兩岸相關平台具體要求中方提供科學證據。

日前中國禁止臺灣石斑魚輸銷,先暫停2家業者的石斑魚輸銷,接著就是全面暫停,中國未來是否也將全面暫停臺灣的白帶魚輸入?陳淑蓉說,「應該不致於,中國的理由很難在國際貿易上說服大眾。」

外包裝上驗出COVID-19病毒核酸陽性的意義,農委會家畜衛生試驗所所長邱垂章表示,除非可以分離出活病毒,有活病毒才有感染力,否則核酸陽性只是代表曾經有過,死掉的病毒也能驗出核酸呈現陽性的結果。

根據海關統計,生鮮或冷藏白帶魚出口至中國的數量,近2年明顯減少,108年出口1萬6千公噸達到高峰,109年驟減至1萬公噸,110年9千公噸,今年1至5月出口約3千7百公噸。

中國海關總署官網6月10日公告指出,在臺灣輸往中國大陸的一批冰鮮白帶魚的包裝樣本中檢出COVID-19病毒核酸陽性,依照中國海關總署2020年第103號規定,大陸海關從10日起,暫停接受臺灣的水產品生產業者「北都冷凍食品工業股份有限公司」的產品進口申報至2022年6月16日為止。

陳淑蓉對此表示,目前科學上並未發現有病毒透過水產品傳染人的實證或研究,中國近年來不斷地針對不同國家以COVID-19病毒為由影響國際貿易,中國應提出完整科學依據,我方也會透過兩岸相關平台具體要求中方提供科學證據。

自COVID-19疫情在全球爆發後,中國即針對進口冷凍食品外包裝抽查,阿根廷、法國、印度、巴西等地的肉品及水產品,都曾經被中國暫停輸入,挪威鮭魚也曾因此理由被中國暫停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