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針試毒現代版!生魚片必備這支探針30秒鮮度快檢

許多人看魚是否新鮮,會看魚眼、鰓蓋、魚身等外觀來辨識,不過未來也許能像清宮劇裡銀針試毒一樣,針一插就知道夠不夠新鮮!中山大學毒藥物暨生醫快篩科技研究中心多年前開發出一套移動大氣質譜裝置,只要用探針刮取食物表面,30秒內就能測出是否有農藥殘留,今年他們更升級到能檢測生魚片內多項生物胺,已初步掌握鯖魚、旗魚、鮪魚等魚體內生物胺變動的趨勢圖,只要再建立個別魚體生物胺與新鮮度的指標,很快就能上路!

1台螢幕、加上如微波爐大小的質譜儀,這套移動裝置不過一個成人高,只要插入1支已採樣的鎳鉻合金探針,就能夠迅速分析出目標檢測物的總量,中山大學毒藥物暨生醫快篩科技研究中心博士生蘇鴻表示,探針不需破壞樣品就能採樣,將刮取樣本的探針插入質譜儀後,上面的分子會在機械內與帶電液滴結合,形成氣體分子,進入質譜儀後,就能在半分鐘內檢測出來有無殘留,比起傳統化學檢驗須耗時數小時以上的時間有優勢,還有不需破壞樣品外觀就能檢測的優點。

過去他們試過檢測玩具中是否殘留塑化劑、使用有機農法的農產品是否有無驗出不得使用的藥劑,以及人體內咖啡因殘留等。今年他們把目光轉到魚產品上,蘇鴻說,研究中心已初步掌握三甲胺、腐胺、屍胺和組織胺等生物胺在鯖魚、鮪魚和旗魚體內時間的變化曲線,皆是隨著放置時間增加而上升,而鮪魚和旗魚因為是洄游性的紅肉魚種,基礎的組胺酸量就比鯖魚高,因此整體曲線就比鯖魚高。另外,他們還針對全尾鯖魚製作不同部位在24小時內組織胺濃度的影像圖,24小時後顯示臟器所在的腹部中組織胺含量最高,蘇鴻表示,當能掌握生物胺在不同部位的變化程度,就能建立探針檢測的重點區域,精準分析。

相較於檢驗農產品表面的藥劑殘留,蘇鴻坦言,運用到魚體上的分析很不容易,在檢測儀器上要克服生物胺易揮發的特性,還要掌握不同魚種的生物特性差異,變動曲線大不相同。此外,魚生活的場域所含的鹽分等基質干擾也不好處理,因此在建立背景數據和分析資料上花了很多時間。不過,這套技術也有限制,「快篩的技術可以知道有或沒有,但實質上測得的濃度意義就要建立標準。」蘇鴻說,因為魚只要被捕、離水,就開始腐敗,體內生物胺量會跟著變化,但到底多少量的生物胺代表不新鮮、或是會對人體造成風險,都是後續要再研究、比對的。

目前,由中山大學毒藥物暨生醫快篩科技研究中心研發的大氣質譜儀技術,除了進入田間進行有機農產品的檢驗,也有與醫院急診合作篩檢的嘗試,雖因機械造價較高,可應用單位受限,但該研究中心主任謝建台對近期開發的魚體生物胺分析技術仍有信心,盼能應用在魚市場的生魚片檢驗中,用科學數據來證明新鮮度。

中山大學毒藥物暨生醫快篩科技研究中心開發出的質譜儀,中間夾層處為質譜儀,只要把刮取樣本的探針插入,就能快速篩檢出魚體生物胺總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