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位引進不整地機械播種機 農友5年免耕經驗甘苦大公開

有5年不整地栽培經驗的新竹農友吳建良將開課分享他的免耕栽培經驗。(圖片提供/吳建良)

有5年不整地栽培經驗的新竹農友吳建良,日前引進全國第一臺「覆蓋作物滾壓機」及「免耕播種機」進行免耕農法。吳建良表示,使用播種機、滾壓機等機械操作免耕栽培,田土含水時操作機械會把土壤夯實,因此播種及輾壓覆蓋作物都需要在田土乾燥時操作;而且免耕栽培不灌溉,需要打破傳統灌溉栽培的思維,視田區土質、排水狀況及微氣候規劃播種時機、栽培時程,每位農民狀況各不相同。

吳建良自己的農地因過去習於種植水稻,有深厚「犁底層」導致排水不良,他說,不翻耕3年多部分田區已改善排水狀況,但改善程度仍不夠,今年他預計添購「深耕犁」來打破犁底層,若無經費購置,就會以全年種多輪覆蓋作物的方式,讓植物根系弄鬆犁底層,之後才會種主要作物。

農委會今年積極推動農業減碳、土壤碳匯,去年成立「淨零碳排辦公室」,宣示2040年完成農業淨零排放目標,促使吳建良想將他5年免耕栽培推廣給農友,於下月推「從Kiss The Ground紀錄片到不耕犁的實踐」課程,面對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希望他的經驗提供農友另一種栽培方式的選擇。

原本從事科技業的吳建良2009年全球金融風暴遇上無薪假,促使他辭職返鄉務農,從事水稻種植多年,2015年新竹遭遇十年大旱停灌,讓他驚覺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因此致力找尋不受缺水威脅的耕作方式,開始嘗試免耕栽培。

2015年新竹遭遇十年大旱停灌,讓吳建良驚覺氣候變遷對農業的衝擊,致力找尋不受缺水威脅的耕作方式。(攝影/王志元)

傳統農業的犁田翻耕程序,會將深層土壤暴露空氣,促使有機質分解成二氧化碳逸散空氣中,形成碳排;免耕栽培目的在減少耕犁,增加土壤有機質含量,讓健康的土壤發揮其保水、保肥的功能。

吳建良學習美國羅岱爾研究所(Rodale Institute)再生有機農業的免耕栽培方式,是在每年生產周期先種植黑麥等覆蓋作物,等覆蓋作物長到一定高度,再透過滾壓機輾壓作為天然抑草蓆,並藉此增加土壤有機質,才開始種植主要生產作物。

吳建良說,免耕栽培不是將慣行農業的翻耕程序省略就好,國外種植玉米前選種豆科覆蓋作物,種大豆前選種禾本科覆蓋作物,農友需要依主要生產作物選擇適合搭配的覆蓋作物,規劃生產時程,他希望藉由分享自己的經驗,讓對免耕栽培有興趣的農友,得以規劃進行自己的免耕栽培。

吳建良的課程,將介紹自然界的土壤如何增加碳匯、土壤生態鏈,免耕栽培在全球的發展狀況及各國作法,包括搭配除草劑、覆蓋作物、施肥的不同操作方式,以及分析臺灣實施免耕栽培的潛力在哪裡,屬於全天室內課程。

吳建良說,臺灣農地面積不大且農地零碎,未來即使農民操作免耕栽培可作為碳權銷售,可以想見相關碳權交易利潤不會很大;但臺灣水資源分配不均,在氣候變遷下缺水及短時強降雨早已造成農業巨大損失,為了土壤健康及農業生產穩定,免耕栽培仍值得農友嘗試。

 

延伸閱讀

【護土固碳02】與氣候變遷搏鬥 臺版不整地農耕尋找解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