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改場建立草莓高架栽培管理模式 省工、減少病蟲害 適合觀光經營

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已開發高架栽培介質、養液管理技術,可輔導草莓產業轉型高架栽培生產模式。(圖片提供/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草莓高架栽培可增加單位面積土地利用效率,提高產量,高架設施通風良好,有助減少病蟲害,更重要的是,方便農民進行清除舊葉、匍匐莖蔓及採收等農事操作,管理省工又減輕身體負擔,經營觀光果園也方便遊客採果。農委會桃園區農業改良場已開發高架栽培介質、養液管理技術,可輔導草莓產業轉型高架栽培生產模式。

國內草莓栽培面積約527公頃,以苗栗縣為主要產地,種植面積約占國內8成8,其次則有桃園區農業改良場輔導轄區的新竹縣、桃園市及雙北地區,種植面積也有約25公頃,是重要的產區。因農民年事漸長,傳統土耕栽培草莓體力難以負荷,且青農返鄉務農偏好設施栽培,省工的高架栽培逐漸成為臺北市內湖、桃園及新竹關西等地草莓栽培新趨勢。

新竹關西泰新草莓農園負責人張盛能栽培約3分地草莓,張盛能表示,因為消費者喜歡高架設施果園,採草莓不用蹲下去,因此5年前他順應潮流將其中約1分地改為高架栽培;他說,高架栽培情況與傳統土耕差不多,但因高架是2層架,單位面積產量比較高。

苗栗草莓農胡益誠2年前開始做高架栽培,他說,考量消費者偏好高架設施果園設置高架,因此趁農糧署有補助設置,否則高架設施太貴了。苗栗獅潭草莓農林偉英種值約2分地草莓,果園也開放觀光採果,但她仍是傳統土耕栽培,林偉英說,高架設施昂貴,即使有補助也不足以促使她設置,雖然觀光客喜歡高架果園,但她的傳統土耕果園還是有消費客群。

高架栽培環境明亮乾淨,果實懸掛空中,通風良好,可減少病蟲害。(圖片提供/桃園區農業改良場)

草莓傳統露天土耕栽培,需要整地、作畦、鋪塑膠布、定植、摘除葉蔓、施肥及採收,各項工作均需彎腰蹲伏,農民長期作業下來容易有職業傷害。桃園農改場新埔工作站助理研究員羅國偉表示,高架栽培不須整地、作畦、鋪塑膠布,可減少勞力雇用、降低人力成本;栽培床高度提高,減輕身體負擔,可提升作業效率30%到50%;並且因單位面積可架設2層、3層栽培床,種植密度更高,配合適當介質及養液處理,可比土耕栽培增產1.5倍。

羅國偉指出,高架栽培適合露天及設施栽培運用,因土壤可能帶有病原菌,且各地土質不同,酸鹼值及保水透氣條件各異,高架栽培偏向使用乾淨均一的介質,桃園場已研發使用椰纖、泥炭土、珍珠石、(石至)石、發泡煉石等不同材料的混合介質無土栽培,可依露天、設施栽培及不同氣候條件所需保水、透氣程度客製化介質比例,並推薦適合使用養液配方。

高架栽培果實懸掛空中,通風良好,可減少病蟲害,果實不與塑膠布接觸,還有助降低果實腐爛,果實品質更好;且因土地利用效率高,容易維持田區清潔衛生,更適合都會型農業生產、發展觀光草苺園經營。

羅國偉說,但因高架栽培初期投入成本較大,不計算溫網室設施,單以設置雙層鍍鋅錏管、花盆架的高架設施,每分地成本約80萬到100萬元,因此需要精準栽培技術,幫助農民穩定產量、提高品質,確保收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