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技術團跨國救援野生鴨嘴鯰 幫巴拉圭建立人工繁養殖技術

這種嘴巴扁扁、皮表帶著大理石斑紋,狀似小鯰魚的鴨嘴鯰對不少水族玩家來說並不陌生,但你可知道,牠其實是巴拉圭河川裡的原生魚種,甚至是巴拉圭人在重要節慶時不能缺席的水產食材,據説紅燒、清燉、炸成魚排都不錯吃。不過,未來巴拉圭卻將面臨河裡無魚可抓的危機,身為邦交國的臺灣當然要出手相助,農委會水產試驗所與國際合作發展基金會合作,要讓這道佳餚延續下去,且有更平價的機會。

國合會在2010年啟動巴拉圭淡水漁業養殖計畫,陸續協助巴國建立吳郭魚、淡水白鯧等魚種繁養殖技術,但曾擔任外交替代役役男的韓尚融笑說,巴拉圭人最想養的還是鴨嘴鯰,在2018年計畫啟動那天,從巴國總統阿布鐸雙手捧起鴨嘴鯰種魚時笑得合不攏嘴的神情,就知道這尾魚對巴國人來說有多重要。

巴拉圭的鴨嘴鯰生活在巴拉圭河、巴拉娜河,因為肉質細緻、少刺而為當地人所喜愛,比起1公斤只要80元臺幣的牛肉,動輒1公斤500元起跳的鴨嘴鯰是在重要節慶才會出現在餐桌上的聖品。

鴨嘴鯰在巴拉圭被稱作「surubi’」,可煮魚湯、炸魚排,或是加入起司一起烹調,多樣的料理方式、細緻的肉質深受當地人喜愛,不過韓尚融說,臺灣的養殖水產風味上還是略勝一籌。(圖/韓尚融提供)

韓尚融說,當地人通常會從河裡抓來吃,但因境內水壩興建截斷了鴨嘴鯰溯溪上游的路徑,加上無限制地捕撈,河裡的鴨嘴鯰數量越來越少,雖然當地已實施11月至隔年1月的河川禁捕期多年,仍然無助於資源回復,連技術團要抓到母種魚都要靠運氣。根據國際糧農組織(FAO)的資料,巴國在2000年的河川總捕獲量還有2萬8千公噸,但在2017年只剩1萬2千多公噸,產量銳減5成以上。捕不到魚,只能尋求淡水養殖的協助。

但巴國不是沒有鴨嘴鯰的淡水養殖場,只不過數量少,並且飼養的魚苗多從巴西進口,1隻就要價台幣90元(美金3元),品質不一、折損率高,也因此相對高價的養殖魚並非許多民眾負擔得起。國合會技術團預計在2022年前,建立條紋鴨嘴鯰及南美鴨嘴鯰等品種的魚苗繁養殖體系,讓當地養殖戶能生產出20萬尾魚苗,讓這尾宛如白鯧之於臺灣人的水產能更普及,連帶降低野外族群被捕撈的壓力。

韓尚融表示,去年雖然有取得數十隻鴨嘴鯰,但在土池裡很難養到性成熟,幸運地今年初剛好在河裡抓到性成熟的條紋鴨嘴鯰的母魚,就趕緊進行人工授精,「每2個小時就要拍一次照,看什麼時候破殼。」因為這是團隊的第一次,所有人都不敢鬆懈,照顧魚苗的那3個禮拜,他和當地技師沒闔過幾次眼。

雖然當時成功孵化出數萬尾魚苗,但因鴨嘴鯰殘食力強,在韓尚融9月離開巴拉圭前,15公分的魚苗剩不到5千尾。擔任此計劃技術輔導的水試所淡水繁養殖中心副研究員白志年說,對於這條魚的生活史掌握尚屬有限,國內也無養殖的案例可參考,但未來不排除參考巴西繁養殖雜交鴨嘴鯰的經驗,選育出適合的品種,改善目前土池純種繁養殖遇到的問題,提高魚苗的育成率。

技術團今年年初喜迎第一批人工繁殖的鴨嘴鯰魚苗,不過肉食性的牠們殘食性強,圖中箭頭處就是魚苗吞下自己的同伴造成自己也噎死的慘劇。(圖/韓尚融提供,箭頭由本文標註)

這隻重達30公斤的鴨嘴鯰堪稱是巴拉圭淡水繁養殖中心的吉祥物,許多從野外捕撈的個體體型都只有10公斤左右。(圖/韓尚融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