蒜農不再腰酸腿痛 臺南農改場大蒜種植機做畦、播種、覆土一次完成

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開發「附掛式大蒜種植機」,可將做畦、播種及覆土一次完成。(圖片提供/臺南區農業改良場)

農村人力缺乏、人口老化,栽培大蒜人工播種耗費人力,播種需要不斷彎腰下蹲,對老農健康更是一大負擔。農委會臺南區農業改良場開發「附掛式大蒜種植機」,搭配30批馬力的曳引機使用,每人每日就可輕鬆完成1公頃多的大蒜播種。此技術近日已公告技轉,未來產品售價預估每臺約55萬元。

國內早先已有民間業者開發自走式大蒜播種機,每臺售價約50萬元以下,比臺南場附掛式大蒜種植機還便宜。臺南農改場助理研究員王志瑋表示,民間業者開發大蒜播種機,需要透過人工或使用中耕機做畦、覆土,加上播種,總共三道工序,每人每日約可完成0.65公頃;但臺南場附掛式大蒜種植機,可將做畦、播種及覆土一次完成,效率較高。她說,附掛式大蒜種植機售價較高,部分零件仍需仰賴進口是原因之一。

過去認為大蒜播種蒜種(蒜瓣)的基部要朝下,插入土中3至4公分,蒜種尖端與地面齊平,才能順利生根發芽,機械難以替代人工播種;但臺南農改場實測,蒜種即使橫躺,發芽率還是與人工播種一樣,只是橫躺蒜種出芽時間會略晚5天,大蒜還是可以機械播種,因此積極開發大蒜播種省工機械。

傳統人工播種,需要先做畦才能播種,播種需要不斷彎腰下蹲,對腰部、腿部勞動傷害很大,平均一分地每人需要3天(每日8小時)才能播完,相當耗費人工與時間。臺南農改場開發「附掛式大蒜種植機」,附掛於曳引機上,透過曳引機動力分導器(PTO)提供動力,調整最適播種速度,每人每日即可完成1.04公頃大蒜播種,效率至少是人工30倍以上。

王志瑋表示,國際上許多國家已有大蒜播種機,但因國內大蒜栽培畦面寬60公分、每畦面種植3行,溝對溝距離100公分,但像日本大蒜栽培溝對溝距離則是120公分,機械設計不符臺灣種植習慣,因此有必要自行開發播種機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