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北好生活?野鴿成患!盤點八大群聚地 數量最多不在中正紀念堂

近年野鴿在臺北市過度繁殖,造成鴿害。北市動保處發起賞鳥不餵鳥運動,呼籲勿任意餵飼野鴿,減緩野鴿繁殖及族群擴張速度,以減少鴿害。(圖片提供/北市動保處)

臺北市野鴿數量多,市政府經常接獲民眾抗議,臺北市動保處委託臺灣大學進行調查,盤點出臺北市有75處野鴿聚集地,其中以關渡宮數量最多,其次大安森林公園,前八大野鴿群聚場所每次調查出現數量都在100隻以上。研究人員臺大森林系博士生林韋廷表示,民眾固定餵食的地點,野鴿數量相對較多,且野鴿習性對臺灣斑鳩的生存也造成排擠效果。

臺北市政府最近發起「我不餵鴿」運動,宣導臺北市民賞鳥不餵鳥,因近年野鴿在北市過度繁殖,已造成生態與環境衛生問題,透過委託調查發現,野鴿因為有充足的食物來源,才造成族群大幅增加,只有民眾停止餵飼野鴿,才是減少野鴿數量最根本的方法。

林韋廷表示,去年接受臺北市動物保護處委託進行野鴿族群分布調查,研究人員先篩選常接獲民眾回報或是抗議野鴿太多的地點,再派員帶著望遠鏡及計數器,前往當地計算野鴿數量,每地做4次調查取平均值來判斷野鴿多寡。關渡宮371隻最多,大安森林公園221隻居次,馬場町145隻、228和平公園141隻、中山高觀山河濱134隻、景美河濱110隻、民權大橋109隻、中正紀念堂103隻。

調查過程中,林韋廷發現,有些地方野鴿雖然多,但居民似乎不在意,例如社子島,可能是因為居住密度較低,居民也習慣野鴿的存在、容忍度較高,並不覺得影響到生活環境;至於野鴿族群量最多的關渡宮,當地有人販售飼料給觀光客拿去餵鴿子,販賣鳥飼料是部分居民的收入來源。

人類餵食是野鴿數量增加的主要原因,林韋廷說,這幾年觀察發現,臺北餵鴿民眾是有組織的,可能與部分宗教團體有關,有些地點在凌晨3、4點就會有人拿著裝飼料的麻布袋出現,灑飼料餵野鴿,麻布袋上還有「佛」字,雖然生態研究者會認為應該要加強巡邏取締,但要在凌晨3、4點執法真的有困難,何況只要餵食者拿著掃把或清潔工具,也很難以違反廢棄物清理法開罰灑飼料餵野鴿的人。

人類餵食野鴿會導致野鴿數量增加的實證,最近才有一例,今年5月COVID-19本土疫情升溫後,臺大實施封校,禁止校外人士進入校園,林韋廷表示,原本會到臺大校園裡餵鴿子的校外人士,現在都不能進校園了,不僅臺大校園內的野鴿變少,校園附近里長也反映附近野鴿數量減少,因此,人類不餵食確實是防止野鴿族群不斷擴張的重要方法,西班牙馬德里因為執行禁餵野鴿政策,野鴿族群數量明顯降低。

野鴿是全球分布最廣的鳥類,對許多地方來說都是外來種,一開始引進是因為糧食需求,臺灣因為賽鴿活動而大量引進鴿子,數十年下來,迷路、逸逃的鴿子流浪在外,因獲得餵食而大量繁殖;林韋廷說,臺北市多高樓,符合鴿子在峭壁築巢的習性,加上臺灣氣候適合、食物充足,1年至少可以繁殖3、4次。

野鴿是外來種,會干擾部分臺灣原生鳥類的生存,林韋廷指出,鴿子發情時會在鴿群中驅趕其他鳥類,與鴿子同樣會在地上撿食果實的臺灣原生鳥類珠頸斑鳩、金背鳩,就會被鴿子趕跑,「我們也有發現,鴿子比較多的地方,原生斑鳩的數量就會少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