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慶鳥報佳音!灰面鵟鷹過境累計超過11.6萬隻 創新歷史紀錄

灰面鵟鷹每年10月過境臺灣,有「國慶鳥」之稱。(圖片提供/台灣猛禽研究會)

每年10月是遷徙猛禽灰面鵟鷹過境臺灣向南遷徙的季節,今年從墾丁出海數量累計已超過11萬隻,季節尚未結束已打破歷年紀錄;19日當天一口氣數到6.9萬隻灰面鵟鷹出海,刷新單群與單日最大數量紀錄,常年關注鷹群數量的台灣猛禽研究會表示,過境灰面鵟鷹數量增加的可能原因很多,從近年紀錄推測,狩獵壓力減少可能是族群成長的穩定力量。

灰面鵟鷹繁殖地在中、俄等東北亞地區、朝鮮半島與日本,入冬前會向南遷徙度冬,部分族群會途經臺灣,並且匯聚於墾丁出海繼續往南,因此秋季觀察灰面鵟鷹最佳地點就在墾丁,近年來墾丁國家公園管理處委託台灣猛禽研究在這裡數鷹、觀察鳥況。

單日最大群灰面鵟鷹6.9萬隻 一舉打破三項紀錄

猛禽研究會指出,今年10月17日以前灰面鵟鷹的過境數量,遠遠落後歷年同期平均,但10月19日出現驚人的6.9萬大軍,創下單日最大數量及單群最大數量紀錄,總數也一舉突破去年的10萬隻紀錄再刷新高,累計至10月21日已超過11.6萬隻。

台灣猛禽研究會秘書長蔡岱樺表示,10月下旬後灰面鵟鷹的數量就會減少,但是否會再冒出一小波,還不太確定,臺灣只是其中一條遷徙路線,過境數量增減與繁殖地狀況有關,也可能是遷徙路徑上改變。不過,研究會也發現,灰面鵟鷹數量自2016年開始,調查數量不斷增加,即使是保守推測,也認為灰面鵟鷹實際上的族群數量應該是成長的,狩獵壓力減少是族群數量增加的主要原因。

單日6.9萬隻灰面鵟鷹自墾丁凌霄亭起飛出海,讓鳥友相當興奮,「這是非常龐大的數量,極為罕見」,蔡岱樺說,以往單日數到1萬隻就已經很多了,但這次竟能1日內觀察到6倍數的灰面鵟鷹。

天氣條件是決定鷹群是否冒險渡海的主要因素,因此當巴士海峽出現惡劣天候,南遷的鷹群便會暫時滯留在恆春半島直到恢復理想的天候再啟程,形成所謂的累積效應。國慶日後,受圓規颱風的影響,墾丁直到10月15日才出現第一波高峰,隨後在19日出現的大群,不排除是累積效應發生在臺灣以北的區域所導致。

過境臺灣的遷徙猛禽族群數增加 今年狀況有點特別…

根據墾丁國家公園2021秋季遷徙猛禽調查,灰面鵟鷹今年10月13日至19日單周累計數量10.4萬隻,相較於歷年同期平均數4萬隻,歷年平均總數4.5萬隻,已是倍增級別。

秋季不只過境臺灣的灰面鵟鷹連續2年超過10萬隻,赤腹鷹族群數量也很多,赤腹鷹9月就會陸續出現,持續至11月中旬,目前赤腹鷹主要過境期已經結束,數量與2019年相當並略低於2020年,在正常波動範圍,整體而言,2015年至2020年調查數量成增長趨勢。

另外,研究會還發現東方澤鵟的數量今年明顯增加,本周(10月13日至19日)累計14隻、本季累計55隻,歷年同期平均12隻,歷年平均總數13隻,灰面鵟鷹、赤腹鷹持續大量且主要過境期略微延誤,再加上大發生的東方澤鵟,猛禽研究會表示「今年的情況真的有點特別」。

赤腹鷹9月就會陸續出現,持續至11月中旬,目前赤腹鷹主要過境期已經結束,數量與2019年相當並略低於2020年,在正常波動範圍。(圖片提供/台灣猛禽研究會)